王道成教授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悸经验
屈长宏 王道成摘要: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王道成教授认为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心悸的治疗亦当从五脏入手,辨别和调节五脏之虚实;临床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基础,在心治以酸收、咸软、咸补;在肝治以甘缓、辛散、辛补、酸泻;在脾治以苦燥、苦泻、甘缓、甘补;在肺治以苦泄、酸收、酸补、辛泻;在肾治以辛润、苦坚、苦补。临证时谨察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心悸;中医;王道成;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3-0007-03
心悸病名始见于《伤寒杂病论》,称为“心动悸”、“心下悸”等,是病人自觉心中跳动、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疾病[1]。关于心悸的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受惊、虚劳、水饮、汗后受邪等有关[2],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指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明·张景岳认为怔忡乃因阴虚劳损所致。王道成教授是全国名中医王少华学术经验继承人、江苏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扬州市名中医,从医三十余载,在心悸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的病因病机与五脏均密切的关系,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的发生,故治疗心悸当从五脏入手,辨别五脏虚实,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依据,注重从药物的五味功效来选药组方,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随王教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来源
1.1 心悸的发生与五脏密切相关 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3]。《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认为五脏皆可致心悸[4],如汗后心阳不足的桂枝甘草汤证,心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脾气血两虚的小建中汤证,肾阳亏虚、水饮凌心的真武汤证,太阳病误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扰心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寒邪阻肺、饮停中焦的半夏麻黄丸证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