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23年第3期
编号:445326
从“毒损肾络”学说探讨慢性肾脏病炎症的发病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23年6月26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3期
     李婷 张春戬 郑佳新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主要由脾肾亏虚,湿瘀化毒,毒损肾络而成。近年来微炎症状态作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与“毒损肾络”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依据毒损肾络理论,治疗以益肾活血通络解毒为法,不仅能达到祛瘀化浊之效,亦可改善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毒损肾络;微炎症状态;益肾活血通络解毒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3-0024-04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这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肾脏病是现今的临床常见病,根据其临床特征,按照中医学的分类方法,可归为“虚劳”“水肿”“关格”“溺毒”等疾患[1]。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是炎症因子在体内潴留,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肾脏微血管,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脏病,这与中医“毒损肾络”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毒性角度论治难治性慢性肾脏病,并通过消除毒邪来提高内脏排毒能力,对减轻CKD病情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及现代病理学,讨论“毒损肾络”理论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发病机制。

    1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繁杂多样,何凯杰等[2]提出:“正虛”是CKD的病理基础,“血瘀”是最重要的病理环节,“浊毒”是诱导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郑丽英[3]认为,脾肾两虚,水湿内蕴,继而化浊,浊蕴化毒,毒结则瘀;湿、瘀、毒既来自正虚,又可导致气血生成受阻,最终出现正虚愈盛的局面,二者互为因果;或因长期气机不利,气滞则血行不畅,瘀结于体内。若肾失气化、脾失健运,故而水湿内蕴,湿浊闭阻三焦,水道不利而湿、浊、瘀、毒互结,而患者久病体弱,正虚不能胜邪,邪气伏于体内,日久则生毒邪。因此,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学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肾两虚,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肾虚逐渐影响他脏,并提出“浊毒”的形成过程:水→湿→浊→痰、瘀→热→毒,湿浊内停、瘀毒互结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4-5]

    2 毒损肾络的理论依据

    2.1 毒邪学说 中医学“毒邪”理论历史悠久,这是中医的重要病因和病机学说,它用于解释药物、治疗等的性质。“毒邪”是泛指一类致病物质,是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毒为邪之渐,当病邪过度活跃到一定程度,造成体内阴阳气血严重紊乱,具有一定特性和独特症状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