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李宜航 相学梅 牟曾熠 李志明摘要: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由于患病率较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如何延缓其病程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为防治CKD并预防其并发症提供了重要靶点。在“肠-肾轴”的基础上,探讨了肠道微生物与CKD的相互作用,综述了目前CKD的中医内外治法及西医饮食疗法,为改善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肾功能损伤,延缓CKD进展提供治疗新思路。
关键词:肠肾轴;慢性肾脏病;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5-0110-06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这一概念首次是于2002年被提出的[1],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3个月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降低;或无明显诱因出现GFR下降≤60 mL/(min·1.73m2)≥3个月,可伴有肾脏实质性的损伤[2]。近年来,CKD发病率逐渐升高。2012年全国CKD流行病学报告,我国CKD患病率高达10.8%,约有1.2亿成年人患有CKD[3]。2017年,全球约有6.975亿人患有CKD,其平均患病率高达9.1%,其中我国CKD患者为1.32亿[4-5]。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其由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晚期甚至可发展为尿毒症。因此,如何更早、更有效地治疗CKD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的问题。
“肠-肾轴”理论首次是由Meijers等[6]人提出的。该理论直接开启了CKD与肠道微生态探索研究的新纪元[7]。至2015年,Pahl等[8]将该学说进行了补充完善,其核心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点:第一,CKD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积于体内,经肠壁血管渗入肠腔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加剧肠源性尿毒素在血中积聚,进一步损害肾功能;第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屏障受损,细胞间通透性增加,导致条件致病菌及肠源性尿毒素入血,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诱发全身微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微炎症状,进而加剧CKD病程进展[9]。
中医中并无“慢性肾脏病”一词,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归属于“水肿”“尿浊”等范畴。病机本虚标实,涉及肾、脾、肺等多个脏器,以外感六淫为外因,禀赋不足、饮食失宜等为主要内因[10]。随病情进展,可滋生湿、毒、瘀等病理产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5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