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23年第12期
编号:445101
从阴阳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24年1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12期
肾阴,肾阳,1女性月经与阴阳,2月经周期受五脏的调控,3肾阴肾阳在月经不调中占主导作用,4激素变化反应阴阳运动,5月经周期调节与中医治疗,6小结
     高文俊,蒲亚萍,樊夏云

    (1.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2.澜沧县中医医院,云南 澜沧 665600)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出现的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生育期妇女的重要生理现象,正常的月经具有周期性和自限性。从出血的第一天即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的开始第1 d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周期,一般为21~35 d,平均为28 d,绝大多数女性在青春期(约9~16岁)初潮来临,围绝经期(约45~55岁时)终止。我国古代《内经》中对月经有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其中也阐明了月经来潮与截止的时间,与现代医学对月经的描述大致相符。女性至行经日一旦出现持续而无法推测的月经经期提前或者延后,以及伴随经量异常而出现相关临床不适症状,称之为月经不调。现代医学认为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对正常月经造成紊乱,基本病因与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及过度运动等有关,而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另外,外感、七情、房劳、饮食及体质等因素均对月经有影响,中西医从各自医学理论角度阐述月经不调的病因,但其内涵仍为内因与外因互相影响的病理过程。

    1 女性月经与阴阳

    20世纪中期,罗元恺教授率先提出,肾阴阳失调为月经不调的病机;夏桂成教授则强调了肾中阴阳转换正常则月经如常,肾阴阳失调导致月经失调的基本理论[1];赵宏利教授[2]认为月经周期应重视阴阳五行所属,并提出了“癸乙丁辛法”的调经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之根本,据此,“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体现阴阳平衡的金标准,相反,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则易生风动疾,甚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则生命而止,我国古代医家从从阴阳角度阐释了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基础。而月经不调也是阴阳失调的一种疾病,中医妇科学把月经周期划分为4期,分别为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陈旭[3]结合月经阴阳消长及性激素调节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将月经周期按阴阳精细划分,即卵泡期前半段期、卵泡期后半段、排卵瞬间、黄体期前半段、黄体期后半段及月经行经瞬间分别划为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重阴转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重阳转阴六期,每期各自表现为不同阴阳特点;邱鹂苹等[4]认为女性月经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HPOA) 的调控下,内分泌系统的整体变化以及生理平衡乃人体阴阳消长、转换、平衡的具体表现,其微观反映了宏观,宏观而又指导微观,从大致到细微思考月经与阴阳之间的转化,反观人体阴阳平合,不仅在于宏观上的身体平衡,更代表着微观状态下的内分泌激素的生理稳态;许兆毅[5]从阴阳变化的角度剖析了月相周期变化规律,确定了阳气在月经周期规律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月相的阴阳变化规律,解析了月经周期中人体阴阳与气血之间的变化规律;有学者在运用显微镜研究女性子宫内膜组织特征时发现,女性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存在阴阳属性变化,增生期子宫内膜属性为阳,分泌期子宫内膜属性为阴,月经周期呈周期性阴阳消长变化[6];再者,中医认为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状态,同时禀受天癸与肾气的调节,时刻在反映着阴阳虚盛的变化,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对阴阳与月经的生成持统一观点:阴阳转化贯穿于女性月经生成的整个过程中,阴阳变化乃月经形成之根本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