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423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7年第12期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中医在看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收集和掌握病人所反映出来的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并对这些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一过程,称为“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再考虑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选择适当的方剂和药物,称之为“论治”或“施治”。故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施治则是治疗病证的手段和方法,又是检验诊断正确与否的实践标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正、邪双方情况(病势)的综合概括。或者说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本质所作的结论。证的全称是“证候”。“候”,是证的外在表现,也是外候。中医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可不同;而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则用同一治法,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中医诊断的“黄疸”,虽然都有身黄、白眼球黄、小便黄的主要症状,但却有阴黄、阳黄之分,阳黄中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治疗即需根据不同证候,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同病异治”。再如,西医所说的白喉、猩红热、扁桃体炎等疾病,在发病的最初阶段,都可能表现为中医所谓之“表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