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辨证(十七)
四、太阴病证太阴是三阴的屏障,病入阴经,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证是脾阳虚弱,寒湿内生的病变。脾与胃相表里,在伤寒病的过程中,胃阳旺盛的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的则邪从寒湿而化,故在临床中,阳明属燥热伤津的里实热证,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正因为脾胃同处中焦,相为表里,所以两经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阳明病而中气虚者,可转化为太阴病;而太阴病中阳逐渐复盛者,则可转化为阳明证。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临床所见的太阴病,凡是由于中气不足,以致病邪由阳经病证转为太阴病证的,就称为“传经”;如果是中气素来虚弱,一发病就见到太阴虚寒证候的,则称之为“直中”。无论是传经还是直中,只要是表现为里虚寒现象的,就应从太阴病证论治。太阴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时痛,口不干渴,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缓或弱。
本证由于脾虚不运,寒气阻滞,故有腹满时痛。腹满的特点是时轻时重,时胀时减;腹痛则表现为绵绵不甚,喜温喜按。如为实热证的腹满腹痛,则程度必重,且必拒按。由于中焦虚寒,故食少而或吐或泻。但与里实热证的便溏臭秽,呕吐酸苦,口渴欲饮不同,本证腹泻清稀,呕吐清冷,口不渴。本证在治疗方面,即要温中复阳,又要散寒燥湿,一般以理中丸的主方。
五、少阴病证少阴包括心、肾两脏,少阴病的性质,是心、肾功能衰退的病变,也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阶段,因此,在《伤寒论》的少阴篇中多次提到死证。由于心、肾为水、火之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