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568948
海珍泥螺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5年第2期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动物的肉,又称吐铁、麦螺、梅螺、土螺,分布于我国沿海,以东海产量较丰。

    据明代万历年间《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

    泥螺卵圆形贝壳,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无触角,壳无螺塔;体长方形,肥,略带黄色,不能全部缩入壳内,皮肤略透明;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分。

    潮间带、低潮带泥质沙底的环境适宜泥螺生长。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黏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泥螺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被的透明卯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卯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

    经一年生长,泥螺即可达到性成熟,每年5-6月为繁殖盛期,通常在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以谷雨至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美。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自古中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回味无穷。其可煲粥、炒食,或盐腌酒渍加工成泥螺罐头。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医药作用。

    中医认为,泥螺味甘、成,性微寒,能补肝肾,益精髓,生津润燥,用于肝肾阴虚,虚烦发热,目昏眼干,阴虚肺燥,咽喉干燥,舌干少津等症。《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亦可用于肝肾阴虚证。民间还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做法。如渍吐铁:泥螺肉盐渍后,以水洗净,用米酒浸半日,待盐味出后,另用烧酒、白糖浸渍即成,每次用10克左右嚼食。

    泥螺用盐、酒、糖浸渍后即可防腐、吐铁,又能增强生津润燥的作用,其味亦鲜美。清代医家赵学敏喜食泥螺,并用泥螺治愈了自己喉咽干燥、舌枯欲裂的口腔科疾病。他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赞赏泥螺道:“服花粉生津药多不验,而食此奏效颇速,可知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 http://www.100md.com(沈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