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
第1页 |
参见附件(303KB,2页)。
目前,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滥用抗感染药物而引起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用药方案,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主要介绍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①抗感染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若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②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根据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性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对阳性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③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患者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对于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抗感染药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④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
⑤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⑥使用不良反应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可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⑦对于抗感染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须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U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去甲)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有条件者应开展对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I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各医疗单位应根据当地和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感染药物品种应用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