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六字诀
“补”不能呆补,要灵活、变通、因时、因人、因地,选择各种不同补法补剂。具体是掌握六字补法,即:通、喜、疏、消、清、轻六字诀。现分述如下,以供秋冬进补之参考。
通补
通即通利、通达、通泄、通畅,使之补而不滞。唐•孙思邈说:“凡欲食五石之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就是说凡想服用如五石汤之类的补益之品,必须先服用通利之剂,以清除洗涤肠胃中的宿痰水湿,即当今所称的体内垃圾,具体地说是人体内的痰饮、瘀血及浊腻之物,临床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肠道阻滞,大便秘结,大腹便便,少气乏力,动则气喘或四肢无力,嗜睡懒动,面生痘疮,此起彼伏,口臭苔腻等症。此类病人由于气虚乏力,在秋冬常欲进补,这时不能直补其气,需选用通补之法,使大便通畅,积垢外排;使阳气通达,四肢轻劲;使气血流通,补而不滞。
, 百拇医药
通补之法,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补益之前用通泻之法,即欲补先泻,如平素大便不畅,腹胀气滞,舌苔浊腻,需用通泻大便之剂,以排除体内浊垢,常可用大黄5~10 g(后下)或番泻叶5 g开水冲泡代茶饮服,使大便通畅,通过排便排毒,待苔净薄白,才可进补。二是在补益剂中加通泻之品,即寓泻于补,如气虚乏力,四肢酸重,面色无华,若烦热便秘,可在十全大补汤(黄芪、肉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加肉苁蓉、火麻仁、玄参,或加制大黄5 g(不能超过10 g),使之补而不滞,达到浊者去,清者留,虚者补,实者泻的目的。
喜补
喜即喜欢,喜爱,乐于接受,以接受体内所需之补法。《灵枢•师传》中就说到:“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矣。顺者,百姓之治,皆欲顺其志也。”又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顺者乎。”喜补就是要顺应其所喜好的为补,以利害得失开导病人。谚曰“喜食为补”,即以全身服后舒服,见之有食欲的为补益之品。
, 百拇医药
喜食为补,需满足心理上和生理上两方面的需求。一为心理上的喜补,需纠正“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的陋见,不能盲目进补,以防虚虚实实之弊,一味的迷信补药或补品,造成该补的不补,不该补的乱补,如脾虚泄泻,肾虚阳痿,若只知健脾益气,或补肾壮阳,而不知道脾虚湿滞,或阳虚内寒,妄用温脾止泻或填精壮阳之品,不但泄泻、阳痿无益,反而造成脾肾更虚,邪实更盛。因此,补非所宜。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这里告诉我们高明的人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给养品,果品作为补助品,畜类作为滋补物,蔬菜作为补充物,而凡药物则用来治病。因此,即使补益的甘草、人参用之不当也会导致祸害,因此不能迷信补就是好的偏见。二为生理上的喜补,有的人服用人参就上火,服用西洋参就碍湿,有的服用红枣就腹胀,有的见到枸杞子(色红)就头晕,这是事物的特殊性,因此任何补药或补品要使服食者,看之舒服,服之安胃,见之欲求,喜食即补。
, http://www.100md.com
疏补
疏即疏泄,开合适宜,补散并用,使之补而不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泄。如补中汤用参、芪,必有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程氏之言,说明在应用补剂时必须注意用理气、疏泄、宣散的药物以佐之,并认为这样“补自得力”,能发挥补益剂的更大作用。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补气之名方,而加上陈皮即名为异功散,何以加陈皮?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达到补中有疏,陈皮能理气化湿,使四君子汤更能发挥其补气效能,故曰“异功”即为异常的补气效果。疏补之法,大致有3种方法:一为味厚滋腻之补剂,如阴阳两虚,畏寒怕冷,四肢厥逆,纳差便溏之体,有人常服龟陆二仙膏进补,这是峻补之品,但质厚碍胃,要达到补益阴阳之目的,需用疏补之法,在方中可用理气疏肝之金橘饼,或加砂仁、陈皮、豆蔻之属;二为素体脾胃虚弱者,脾乏健运,胃难受纳,常乏力口淡,或苔白而腻,少食或纳呆,这时虽时值进补之季,如用别直参、天冬、熟地组方的三才膏,虽健脾益气,但需佐和胃健脾,理气助运之品,以达到疏补的目的,如加广木香、陈皮、山楂之属;三为肝郁气滞之人,平素肝常郁滞,两胁苦满,时时叹息,嗳气不止,虽体虚需冬季进补,但在补益剂选择时,随时加入疏解理气之品,如佛手片、代代花、六梅花之类。
, 百拇医药
消补
消即消散、消融、消积之意;消补即补中有消,使之补而不壅滞。清•程钟龄认为:“消者,去其壅滞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就是说,人体中不应存在的病理产物,必须先予消散,才能使人体无病。这也就是祛邪实的一种方法。金元•张子和提出:“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说的是高明的医生必须在治虚补益之时,先祛邪治实。消补之法即是既祛邪实又补虚损的一种巧妙补法。
消补的范围很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消后补,如六淫外侵,七情内动,饮食停滞,邪实留之,尤其中气虚弱之人,得食难化,过食纳呆,时有腹满腹胀,嗳气不舒,舌苔浊腻之症,这时需先消积滞,使积滞消散,然后再议补益。方如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陈皮)或枳术丸(枳实、白术)以消积导滞。待积滞消散,再用健脾益气之剂补之,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或补中益气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柴胡、升麻、陈皮)。二是消补兼施,如有积聚、癥瘕,所积未坚,或气郁成积,出现腹中有形之积,或五脏六腑壅塞成块,或气、血、停饮、蓄水。这时要先消其邪,一时难以取胜,需潜移默化,消补并施,张洁古有句名言:“无虚不成积。”所以需在治方中消补并施。
, 百拇医药
清补
清即清其热。秋冬进补大都为温热阳性之物,如参、芪、术、肉桂、鹿角胶之属。这些性温阳动之品,用之得当,立竿见影,用之不宜,火上浇油。而临床所见并非是纯虚之体,往往虚中夹实,亦非纯阳虚之人,往往是阳虚阴亏,阴阳并虚。阴虚则内热,故在秋冬进补时需清而补之。《医学心悟》中说:“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以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芪、术,亦当酌量而用。”这里告诉我们在服大剂温补药时,使用清火滋阴之品相佐,以寓清于补之中,所以“清补”其实就是“滋阴清热”之法,在使用滋阴之品时,需防碍胃损脾,因此需用参、苓、芪、术配伍应用。
清补方法,常是虚实两种:①虚火内盛,如素体虚弱,遇寒怕冷,遇热怕热,既不能冬,又难耐夏,时有潮热,烦躁不宁,五心灼热,舌红少津,出现内热偏重,阴虚液亏,气阴两虚之证。虽时值秋冬需用补气温阳之品,如别直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或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丸等,这时需时时注意清补,需加滋阴清热之品,如鲜石斛、西洋参、芦根、北沙参、天麦冬之类,或可加地骨皮、青蒿、银柴胡之属。②内有实火,正气尚存,这时需清泻其实火,方可进补,或在进补时稍佐清热泻火之品。如素体肥壮,大腹便便,大便不畅,小便色黄,生活条件优越,而时觉少气乏力,动则气喘,常在秋冬进补,这时需强调清而补之,常需清化湿热,如在补益剂中加川连、黄柏、银花、白茅根、芦根、淡竹叶,甚至龙胆草、石膏、制军,使之湿热清而邪毒净,这样补而得力,否则胶柱鼓瑟,出现虚虚实实之弊。
, http://www.100md.com
轻补
轻含两重意义,一是其性轻浮,二是其质量轻。轻补的两重意义,在《本草纲目》中说:“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又有谚说“四两拨千斤”。前者说明轻具有轻浮疏泄之性,后者说明轻能轻巧去实,所以又有“轻可去实”之说。故凡补益之品,宜选清宣之品,使之补而不闭,并能轻以去实。尤其秋冬补剂大都味厚重浊之品,如熟地、阿胶、人参、龟板胶、鹿角胶、胎盘等之属,同时人们由于经济富裕,使用昂贵质浓之品,在用量上也比过去增多,增大,所以轻补是当今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轻补之法,在取其性上选用清淡、轻浮之物,如冬虫夏草、西洋参、石斛,尤其老弱之人,或气虚丰肥之体,乏力纳差,潮热,自汗盗汗,入秋冬之后,畏寒怕冷,四肢常清,这时需用轻清之剂药,如冬虫夏草10g、西洋参50g、生晒参50g、枫斗40g,可共研为散,每次2g,1日3次开水冲服,或用0号胶囊套服,1日3次,每次5粒。亦有经常易感冒之人,常可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煎服,以补气固表。玉屏风散为轻补之剂,适宜老、幼、体弱之人服用。二是量轻,在使用补益剂时,不能一下子就用大剂量进补,造成“虚不受补”之弊,补是补益虚弱之体,五脏六腑功能不健,有的脏腑受损,因此用量由轻到重,即由小到大,慢慢递增,尤其脾胃功能较差,虚弱之体,更宜少量多次进补的方法,才能取效。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其他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时更应该用小剂量补剂进补,如同一方剂,可分大、中、小剂进行配伍应用,从药物用量和配伍进行调节。, http://www.100md.com(董汉良)
通补
通即通利、通达、通泄、通畅,使之补而不滞。唐•孙思邈说:“凡欲食五石之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就是说凡想服用如五石汤之类的补益之品,必须先服用通利之剂,以清除洗涤肠胃中的宿痰水湿,即当今所称的体内垃圾,具体地说是人体内的痰饮、瘀血及浊腻之物,临床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肠道阻滞,大便秘结,大腹便便,少气乏力,动则气喘或四肢无力,嗜睡懒动,面生痘疮,此起彼伏,口臭苔腻等症。此类病人由于气虚乏力,在秋冬常欲进补,这时不能直补其气,需选用通补之法,使大便通畅,积垢外排;使阳气通达,四肢轻劲;使气血流通,补而不滞。
, 百拇医药
通补之法,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补益之前用通泻之法,即欲补先泻,如平素大便不畅,腹胀气滞,舌苔浊腻,需用通泻大便之剂,以排除体内浊垢,常可用大黄5~10 g(后下)或番泻叶5 g开水冲泡代茶饮服,使大便通畅,通过排便排毒,待苔净薄白,才可进补。二是在补益剂中加通泻之品,即寓泻于补,如气虚乏力,四肢酸重,面色无华,若烦热便秘,可在十全大补汤(黄芪、肉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加肉苁蓉、火麻仁、玄参,或加制大黄5 g(不能超过10 g),使之补而不滞,达到浊者去,清者留,虚者补,实者泻的目的。
喜补
喜即喜欢,喜爱,乐于接受,以接受体内所需之补法。《灵枢•师传》中就说到:“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矣。顺者,百姓之治,皆欲顺其志也。”又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顺者乎。”喜补就是要顺应其所喜好的为补,以利害得失开导病人。谚曰“喜食为补”,即以全身服后舒服,见之有食欲的为补益之品。
, 百拇医药
喜食为补,需满足心理上和生理上两方面的需求。一为心理上的喜补,需纠正“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的陋见,不能盲目进补,以防虚虚实实之弊,一味的迷信补药或补品,造成该补的不补,不该补的乱补,如脾虚泄泻,肾虚阳痿,若只知健脾益气,或补肾壮阳,而不知道脾虚湿滞,或阳虚内寒,妄用温脾止泻或填精壮阳之品,不但泄泻、阳痿无益,反而造成脾肾更虚,邪实更盛。因此,补非所宜。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这里告诉我们高明的人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给养品,果品作为补助品,畜类作为滋补物,蔬菜作为补充物,而凡药物则用来治病。因此,即使补益的甘草、人参用之不当也会导致祸害,因此不能迷信补就是好的偏见。二为生理上的喜补,有的人服用人参就上火,服用西洋参就碍湿,有的服用红枣就腹胀,有的见到枸杞子(色红)就头晕,这是事物的特殊性,因此任何补药或补品要使服食者,看之舒服,服之安胃,见之欲求,喜食即补。
, http://www.100md.com
疏补
疏即疏泄,开合适宜,补散并用,使之补而不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泄。如补中汤用参、芪,必有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程氏之言,说明在应用补剂时必须注意用理气、疏泄、宣散的药物以佐之,并认为这样“补自得力”,能发挥补益剂的更大作用。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补气之名方,而加上陈皮即名为异功散,何以加陈皮?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达到补中有疏,陈皮能理气化湿,使四君子汤更能发挥其补气效能,故曰“异功”即为异常的补气效果。疏补之法,大致有3种方法:一为味厚滋腻之补剂,如阴阳两虚,畏寒怕冷,四肢厥逆,纳差便溏之体,有人常服龟陆二仙膏进补,这是峻补之品,但质厚碍胃,要达到补益阴阳之目的,需用疏补之法,在方中可用理气疏肝之金橘饼,或加砂仁、陈皮、豆蔻之属;二为素体脾胃虚弱者,脾乏健运,胃难受纳,常乏力口淡,或苔白而腻,少食或纳呆,这时虽时值进补之季,如用别直参、天冬、熟地组方的三才膏,虽健脾益气,但需佐和胃健脾,理气助运之品,以达到疏补的目的,如加广木香、陈皮、山楂之属;三为肝郁气滞之人,平素肝常郁滞,两胁苦满,时时叹息,嗳气不止,虽体虚需冬季进补,但在补益剂选择时,随时加入疏解理气之品,如佛手片、代代花、六梅花之类。
, 百拇医药
消补
消即消散、消融、消积之意;消补即补中有消,使之补而不壅滞。清•程钟龄认为:“消者,去其壅滞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就是说,人体中不应存在的病理产物,必须先予消散,才能使人体无病。这也就是祛邪实的一种方法。金元•张子和提出:“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说的是高明的医生必须在治虚补益之时,先祛邪治实。消补之法即是既祛邪实又补虚损的一种巧妙补法。
消补的范围很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消后补,如六淫外侵,七情内动,饮食停滞,邪实留之,尤其中气虚弱之人,得食难化,过食纳呆,时有腹满腹胀,嗳气不舒,舌苔浊腻之症,这时需先消积滞,使积滞消散,然后再议补益。方如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陈皮)或枳术丸(枳实、白术)以消积导滞。待积滞消散,再用健脾益气之剂补之,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或补中益气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柴胡、升麻、陈皮)。二是消补兼施,如有积聚、癥瘕,所积未坚,或气郁成积,出现腹中有形之积,或五脏六腑壅塞成块,或气、血、停饮、蓄水。这时要先消其邪,一时难以取胜,需潜移默化,消补并施,张洁古有句名言:“无虚不成积。”所以需在治方中消补并施。
, 百拇医药
清补
清即清其热。秋冬进补大都为温热阳性之物,如参、芪、术、肉桂、鹿角胶之属。这些性温阳动之品,用之得当,立竿见影,用之不宜,火上浇油。而临床所见并非是纯虚之体,往往虚中夹实,亦非纯阳虚之人,往往是阳虚阴亏,阴阳并虚。阴虚则内热,故在秋冬进补时需清而补之。《医学心悟》中说:“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以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芪、术,亦当酌量而用。”这里告诉我们在服大剂温补药时,使用清火滋阴之品相佐,以寓清于补之中,所以“清补”其实就是“滋阴清热”之法,在使用滋阴之品时,需防碍胃损脾,因此需用参、苓、芪、术配伍应用。
清补方法,常是虚实两种:①虚火内盛,如素体虚弱,遇寒怕冷,遇热怕热,既不能冬,又难耐夏,时有潮热,烦躁不宁,五心灼热,舌红少津,出现内热偏重,阴虚液亏,气阴两虚之证。虽时值秋冬需用补气温阳之品,如别直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或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丸等,这时需时时注意清补,需加滋阴清热之品,如鲜石斛、西洋参、芦根、北沙参、天麦冬之类,或可加地骨皮、青蒿、银柴胡之属。②内有实火,正气尚存,这时需清泻其实火,方可进补,或在进补时稍佐清热泻火之品。如素体肥壮,大腹便便,大便不畅,小便色黄,生活条件优越,而时觉少气乏力,动则气喘,常在秋冬进补,这时需强调清而补之,常需清化湿热,如在补益剂中加川连、黄柏、银花、白茅根、芦根、淡竹叶,甚至龙胆草、石膏、制军,使之湿热清而邪毒净,这样补而得力,否则胶柱鼓瑟,出现虚虚实实之弊。
, http://www.100md.com
轻补
轻含两重意义,一是其性轻浮,二是其质量轻。轻补的两重意义,在《本草纲目》中说:“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又有谚说“四两拨千斤”。前者说明轻具有轻浮疏泄之性,后者说明轻能轻巧去实,所以又有“轻可去实”之说。故凡补益之品,宜选清宣之品,使之补而不闭,并能轻以去实。尤其秋冬补剂大都味厚重浊之品,如熟地、阿胶、人参、龟板胶、鹿角胶、胎盘等之属,同时人们由于经济富裕,使用昂贵质浓之品,在用量上也比过去增多,增大,所以轻补是当今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轻补之法,在取其性上选用清淡、轻浮之物,如冬虫夏草、西洋参、石斛,尤其老弱之人,或气虚丰肥之体,乏力纳差,潮热,自汗盗汗,入秋冬之后,畏寒怕冷,四肢常清,这时需用轻清之剂药,如冬虫夏草10g、西洋参50g、生晒参50g、枫斗40g,可共研为散,每次2g,1日3次开水冲服,或用0号胶囊套服,1日3次,每次5粒。亦有经常易感冒之人,常可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煎服,以补气固表。玉屏风散为轻补之剂,适宜老、幼、体弱之人服用。二是量轻,在使用补益剂时,不能一下子就用大剂量进补,造成“虚不受补”之弊,补是补益虚弱之体,五脏六腑功能不健,有的脏腑受损,因此用量由轻到重,即由小到大,慢慢递增,尤其脾胃功能较差,虚弱之体,更宜少量多次进补的方法,才能取效。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其他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时更应该用小剂量补剂进补,如同一方剂,可分大、中、小剂进行配伍应用,从药物用量和配伍进行调节。, http://www.100md.com(董汉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冬季 > 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