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在现有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已成为目前心衰研究的热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针对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的非药物疗法,2001年首个CRT装置在美国问世,随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它在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患者的住院率和心衰死亡率明显下降,为CRT改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提供了直接的证据[1],对已接受标准药物治疗但心衰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有重要意义。2005年ACC/AHA已将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衰患者治疗的Ia类适应证[2],但关于CRT的应用指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慢性心衰时心脏电-机械活动的异常
慢性重症心衰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室内及房室传导阻滞。约1/3收缩性心衰患者心电图QRS时限超过120ms,其中以左束支传导阻滞更为常见。LBBB或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激动从右心室经间隔传入,左心室激动及收缩明显滞后于右心室,前间隔先于后间隔激动,左心室下、侧壁最晚激动。这种心电的不同步引起左右室、左室内各节段之间机械收缩的不同步以及室间隔的矛盾运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