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循证施治体会
无论是循证医学,还是中医证候学,其中“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故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有多个“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一种“证”,要坚持“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所谓同病异治,是指由于一种疾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取同一种治疗方法。作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但只要抓住主要证候,以证求因,找准病机,对症下药,每每收到良效。
同病循证施治
例1:患者,女,7岁。发黄6日,谷丙转氨酶(ALT)480 U/L,总胆红素(TBL)130 μ mol/L,抗-HAVIgM:阳性。临床诊断: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儿形体瘦弱,目黄,口干渴,口中出气热,口臭,尿黄,便干。辨证为脾胃伏火实热,投以泻黄散加减:栀子10g,石膏10g,藿香10g,生甘草5g,防风10g,大黄5g,茵陈15g。6剂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黄疸消失。再诊去石膏,加茯苓9g,车前子9g,10余剂痊愈。
例2:患者,女,37岁。婚后9年得一男婴,常有两肋胀满不舒,饮食作胀,嗳腐吞酸,产后百日见婴儿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其母ALT 280 U,HBsA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