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病综合 > 更多2
编号:11514816
梁乃津慢性胃病治验(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21期
     调肝理气

    慢性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中医称之为“胃痛”、“胃痞”等。根据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认为肝可调畅脏腑气机,助脾胃运化受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胃降,运化健旺。否则,可影响中焦的纳降与升清,致胃中气机郁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梁老认为,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本身复杂,气郁日久可化火为亢,气旺日久又可耗之成郁,两者可互相转化,所以,从肝论治慢性胃病不能单纯疏肝或敛肝,而应调肝之用。

    临床上常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梁老的常用方“金佛止痛丸”就是由郁金、延胡索、佛手、白芍等中药组成。方中郁金、延胡索善入肝经,辛散苦降,疏解肝气,行气活血;佛手亦入肝经,功专理气快膈,惟肝脾胃气滞者宜之;白芍入肝经,重用以敛肝柔肝见长,取酸以抑肝之旺。诸药相伍,既可辛散解郁,又可酸柔敛肝。这种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对肝用病态的双向调节作用。刚中寓柔,柔中有刚,旨在调肝之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当然,并不是所有慢性胃病都是肝疏泄异常所引起,但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