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585000
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6期
     癫痫的研究者们从电生理、离子及离子通道、分子生物学、免疫等多个角度探索癫痫的发病机制,获得了丰富的资料。

    癫痫的神经电生理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中的兴奋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与癫痫发生密切相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以兴奋性氨基酸的谷氨酸,也可能有天门冬氨酸作为递质引起的突触后电位,电刺激内嗅皮质到海马齿状颗粒细胞的谷氨酸能梨状细胞层可提高动物神经元的兴奋性,直至癫痫发作。在动物模型中使用谷氨酸能激动剂,可引起癫痫发作。还有人发现在癫痫病人皮质内,随着癫痫活动的发生,谷氨酸明显增加,谷氨酸的兴奋作用促成了癫痫的发生和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由v-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突触后电位,GABA是中枢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癫痫病人GABA神经元的正常抑制功能有明显的损伤。研究发现,癫痫病灶内GABA神经元明显减少,在癫痫敏感的脑组织内,GABA受体的量也有降低。

    癫痫的离子变化

    在癫痫和癫痫发作的模型中发现发作前或发作中细胞外离子浓度变化最明显的是钙离子降低,钾离子升高。病性放电中细胞外钙离子减少和钾离子增多是同步变化的。电休克诱导的癫痫中发现新皮质和海马细胞外钾离子比正常基线上升4倍,而钙离子浓度在新皮质降低到0.45mmol/L,在海马CAl区降低到0.7mmol/L。钾离子的增多是由于钾外流所致,钾外流依赖于去极化后内流的钙离子激活钙离子依赖性钾通道。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预防细胞外钙离子的减少,抑制癫痫发作。

    癫痫与苔藓纤维发芽

    苔藓纤维,即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在正常情况下投射到海马CA3区的辉层。研究表明,颞叶癫痫病人以及海藻酸、毛果芸香碱和电点燃诱导的癫痫模型,均存在广泛的苔藓纤维发芽现象。目前电生理研究证实,海藻酸致惊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可重建兴奋性环路,并形成正反馈,因而导致癫痫形成。

    癫痫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突变 单基因突变很少,仅有小部分癫痫和癫痫综合征以单基因突变的方式遗传。目前发现的有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许多原发性癫痫呈现出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即由许多微效累加基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遗传病,如儿童和青少年失神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癲痫、原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原发性部分性癫痫等。在多基因遗传中研究最多的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畸变均有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如Downs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21三体所致,其中5%

    `~10%的病人出现癫痫发作。染色体13、18或22三体的病人,25%~50%将会出现癫痫发作,染色体4p部分缺失(Wolf-Hirschhorn综合征)将导致70%左右的病人出现癫痫发作,但染色体5p缺失很少伴有癫痫发作。

    线粒体突变 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常常通过母亲遗传,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癫痫发作,如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是一种性连母系遗传病,mtDNA的tRNAIys基因中A8844G突变是MERRF最常见的原因。

    癫痫的免疫学异常

    目前,国内外已用多种免疫技术成功地造出了癫痫动物实验模型,同时在临床研究中亦已证实了癫痫患者在治疗前后确实存在有多种免疫异常。学者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破坏了血脑屏障,导致脑组织抗原释放入血循环,暴露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之下,成为异种抗原,启动免疫反应而产生了抗脑组织抗体。抗脑组织抗体又通过损伤的血脑屏障进入脑,作用于突触,封闭抑制性受体,减少抑制性冲动,导致癫痫发作。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仍不十分清楚,结论尚不统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刘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