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26260
印会河咳喘治验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3期
     印会河,男,江苏省靖江市人。世医家庭。曾任内科《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内科主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为卫生部首批中医教授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创办伊始曾任副院长,专家室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7月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

    印会河教授诊疾看病的特点是善于抓住主症,并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抓主症就是抓住病证之关键所在,识别本质,防止泥于表面,不分主次。

    印老治疗咳喘病,首先抓住“痰”这个主症。痰是脏腑病理产物,但又影响脏腑功能。就狭义的呼吸道分泌之痰来讲,多责之于肺,因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如邪气伤肺,肺气膪郁不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贮于肺中,阻塞气道。痰的色泽、稠浊的变化,反映了肺的寒热虚实。所以印老常说:“痰多的就让它少些,直至没有,痰少难以咳出的,就让它有一点儿,咳爽一点儿。”

    慢性咳喘病人,大多吐白痰、黄痰、黄白相间痰,也有的吐肥皂样的泡沫痰,印老称之为“吐白沫”。主症不同,治疗亦异。

    白 痰

    咳喘病不论新久,吐白痰最为常见。新感者多是风寒袭肺,咳嗽不止,气急而喘。久有咳喘者,多因外感而触发宿痰。其共同点皆为白痰,但同中有异。有咳痰色白、稀薄、量多而爽者。印老惯用散寒除饮的小青龙加石膏汤化裁。咳甚者加杏仁、炒苏子:喘甚者加地龙、蝉衣、僵蚕;胸膈满闷者加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必用石膏者,因有热可清热除烦,无热可制麻黄、姜、桂、细辛之温燥。如舌苔淡滑,下元虚惫者,可改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若痰黏量少、难咳、喉中痰鸣者,则多用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桑白皮,临床辄效。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患者自幼有气管炎病史,感冒即发。1981年8月因重感冒咳嗽不止,又增气喘,张口抬肩,日夜不得安眠,并伴有胸闷、心悸。西医诊为喘息性气管炎,经多种治疗,时轻时重,反复无常。

    1982年11月9日初诊。症如上述,惟痰色发白,质地稀薄,量多而爽,舌苔白而水润,脉滑而数,拟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药用:麻黄9g,桂枝10g,细辛6g,半夏10g,五味子10g,干姜6g,白芍12g,生石膏30g(先下),甘草10g。

    11月16日二诊。服药7剂,咳喘轻,痰量减少。原方加炒苏子10g,炒白芥子6g,以温化痰湿。

    12月1日再诊,咳喘渐平,仅晨起有10余分钟轻微的气逆发喘。肺为娇脏,易因过敏而反复,于原方加蝉衣、僵蚕化痰开腠,以祛络中之风,更用地龙通经活络,搜剔风邪,意欲消除其“过敏内源”。上方加减,共服药42剂,诸症悉退,食欲倍增,睡眠安稳,身体康复,至今未复发。

    黄 痰

    咳喘吐黄痰,屡见不鲜,甚则痰黄而稠,腥臭难闻,为邪热郁肺,灼伤肺津。轻者用泻白散加味,重者用千金苇茎汤加板蓝根300g,鱼腥草30g,效果很好。

    典型病例 患者,男,21岁,于1983年2月7日初诊。自述:咳喘吐黄痰,痰稠而腥,有时带血已近2个月。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左右,体倦,纳呆,日渐消瘦,经西医检查,诊为支气管扩张,要求服中药治疗。观舌苔,中间黄厚,舌尖赤红,六脉细数,大便尚好。印老以清肺凉血行瘀为法,处以千金苇茎汤加味:生薏米30g,桃仁10g,冬瓜仁15g,苇茎、茅根各30g,鱼腥草30g,丝瓜络10g,丹参15g,北沙参30g,紫菀12g,冬花10g,生石膏30g(先下),杷叶10g。

    上方加减共服药41剂,诸症消失,饮食大增,已恢复工作。

    黄白相间痰

    咳喘病,十有八九吐黄白相间痰。印老认为,外为风寒所诱,内有痰热互结,肺气壅滞不宣,使用定喘汤宣肺定喘得心应手。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于1982年10月11日初诊。自诉,患咳喘病9年,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平时咳喘肩耸,痰浊上涌,气喘嘘嘘,胸闷痰鸣,昼夜不安,晨起痰多,痰色时黄时白或黄白相间。平时怕热,热则咳喘加剧。脉弦数有力,舌尖红,舌苔黄腻。治以宣肺定喘,拟定喘汤加味:白果10g(打),麻黄6g,冬花10g,半夏6g,桑皮15g,炒苏子10g,杏仁10g,黄芩12g,生薏米30g,冬瓜子30g(打),鱼腥草30g,紫菀10g。7剂。

    10月18日再诊,咳喘稍好,痰黏不易咳出,咽仍干燥。原方加竹茹12g,生石膏30g(先下)。

    11月29日复诊。上方服用10天,咳喘日趋平和,仅早晨有10几分钟的咳喘,痰呈米黄色,有时是白黏痰。原方加白芥子6g,橘红10g,制南星6g。

    12月28日,咳喘已稳定,仅早晨吐痰,量极少,饮食增加,睡眠正常,气色转好。患者连续服药70余剂,诸症悉愈,已正常上班。半年后,曾感冒发热1次,亦未诱发咳喘,至今仍安然无恙。

    白 沫

    发病缓慢,气逆咳喘,咳引胁下作痛,吐大量泡沫样白沫,无块痰黏痰,口干咽燥。印老讲:“白沫不能与泡沫痰混为一谈,泡沫痰,总是有痰的。白沫是小白沫子。”此属肺燥阴伤,治以清燥润肺,使肺金得以滋润,肺气之郁得以肃降,诸症自能随之而愈。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1982年9月6日初诊。患者咳嗽气喘已6年,吐大量白沫,从不吐痰,每天晨起要咳吐半碗白沫,咳后气喘嘘嘘,胁下引痛。其余时间也咳吐白沫,较早晨少些。平时口干咽燥,气喘行走困难。西医诊断为肺气肿。舌红,苔薄黄,六脉细数。近年余加重。印老诊为阴津不足之肺燥,拟清燥救肺汤加减治之:桑皮10g,杏仁10g,沙参15g,寸冬12g,石斛15g,生石膏30g(先下),阿胶10g(胶珠亦可),黑芝麻10g,黛蛤散15g(包),杷叶10g,芦根30g,钟乳石6g(先下)。

    上方服用14剂,咳喘明显减轻,白沫减少,白沫中出现黏痰扯丝,为津液初复之兆,有效续服。

    10月8日,咳喘继续好转,行走气可接续,白沫减少50%,黏痰较前增多,仍咽干口燥。原方加花粉30g,服半月,咳喘大减,仅早晨咳喘一阵。原方加蝉衣10g,地龙10g,又服半月,白沫已无,惟有少量黏痰。原方加僵蚕10g,全虫6g。

    先后治疗2个多月,早晨咳喘已无,情况趋于正常,可以料理家务。, 百拇医药(曲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