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区医务人员愈46万 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员仅6000余 倾斜的跷跷板如何重复平衡(2)
床医生表示不愿意晋升全科中级资格,原因包括认为全科医学没有专业性。这也反映了全科医师这个职业在医学生、临床医生中的认可度较低。
趋势
全科专科分工合作
以上这些医学生及医生的顾虑使得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不稳定。那么,如何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切实改善现有的问题以提高全科医师的积极性呢?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表示,我国社会对全科医学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见,人们觉得专科医师是最高级的,而全科医师是最底层的。其实,这样分类和看法是错误的。哈佛、耶鲁等名校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有40%~50%会去做Community Doctor(社区医生),他们在那里工作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实际上,当一名医学毕业生经3年住院医师培养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专科,另一个则是金科。两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和艺术。”钟南山指出,医生应当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是分成器官考虑。专科医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而全科医师在这个层面上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水平。
, 百拇医药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仲介绍到,专科医师是进行确定诊断、病因治疗、研究发展的健康促进者,而全科医师是解决患者日常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常规保健、健康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守门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全科医师的任务就是将治疗前移,治未病,普及基本医疗,并非如专科医师一样关注疑难杂症。两者工作职责不同,责任不一。
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各有特点、不分高低。“全科医学是一门艺术,要通过科研、教育来显示全科医学的特色。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学术交流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展起来了。”钟南山教授表示。
人才导向倾向社区
今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公布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问卷中。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学校共51所,占45.5%。高校设置的各类与全科相关课程以选修为主,共有18所学校,有14所学校设为必修课。报告中还提到,计划到2015年,全国开设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中,90%(注:计115所,按照学校数目不增长计算)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10年医疗行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崔树起教授介绍。
, 百拇医药
钟南山教授指出,在医改五项较大措施中,强化以及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这要求一方面加强对社区进行硬件投资,另一方面人事部门要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才。目前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我们国家的需求,全科医学的力量尚显薄弱,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他还提到,当前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能解决普通问题的全科医生,另一类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的高级全科医师,通过这些种子再进一步培养符合中国基层实践的医师,这是全科医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崔树起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医学生经过医学院的教育后再接受2~3年的培训,经过考核到社区工作;另一种是在大学设立全科医学专业,使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确立全科医学方向,这样不仅在一开始就让医学生建立了防、治的大卫生观念,有其特点,而且医学毕业后即可流动到基层,为向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输送人才奠定了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唐仲进表示,2000年起,上海开始在静安区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对新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4年的规范化培训。2004年12月,第一批23人完成培训。目前已有19名获得了主治医师技术职称,有7名担任全科团队长,有3名担任院长助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保证了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的素质,值得借鉴。”唐仲进说。
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吕一平介绍,2008年,配合社区卫生人才“四个一批”工程,北京市在15个三级医院基地基础上,认可了16个区县的二级医院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基地和他下属的社区基地。“我们调查了学员的收获,121名在培训全科医师中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学能力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就是95.9%认为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83.5%的人认为技能操作规范得到提高。”
“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实际行动方面,都给与了全科医学建设极大的保障,使其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全科医学要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重任在肩,应对三大挑战,维系人民的健康需要。”崔树起教授说。
, http://www.100md.com
相关链接
美国全科医学何以在强林中异军突起
“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应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借鉴,如果我们不从学员素质、培训能力、水平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强化,势必使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该学科是否有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就曹固此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过程。
美国的家庭医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人们对其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缺乏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全科医生的素质不高,致使全科医学发展中途夭折。他们在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于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发展起来。
一个学科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学科所培养的对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的家庭医学够在强手如林的专科医学时代得到蓬勃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重视了全科医生的质量。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40年代,专科医疗经过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后,人们感到过细的分科并不能使他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于是在医学界开始试图建立家庭医学制度。开始,他们在大医院和高校中呼吁建议全科医学学科,但并未得到认同,多数人认为社区医疗不必要在城市建立,应该去农村和偏远的地方发展,培训全科医生的条件和师资都受到了限制,学员们没有经过合格的筛选,同时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培训,毕业后去做家庭医生,自然无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全科医师在民众中没有威信,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魅力。好成绩的学苗不愿意去作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更加缺少竞争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全科医生在病人中彻底失去了威信,生源迅速减少,全科医学发展宣告失败。
当时warren Heffron,MD等一些全科医学的先驱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全科医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专科医生相比,奎科医生缺少完善的组织和规范的培训,这两点足以使全科医生自愧不如专科医生,失去应有的自信,从心理上就失去了优势。因此,必须要对全科医生的作用、地位、用途和水平都有明确的定位。经过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美国制定了全科医生制度和三年培训的规定,即将全科医生的培养正式纳入到住院医生培养的制度之中,使全科医生的培养同其他专科持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要求。
历史的经验使美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成功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大的投入,从师资、设备、条件、生源都应该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对生源的要求也很严格,不管做专科医生还是做家庭医生,均坚持同一个标准。
美国对全科医学培训机构的审批要求非常严格,初期完全依靠高等医学院校和大医院,当时(1969年)全美国经国家批准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不足20个(15~16个),逐渐允许小单位也可以培训,但必须背靠大医院或高校,并经国家严格审批,到21世纪初已发展到475个。经过这一大的调整,美国的家庭医学发展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势头,得到了较快发展,家庭医生已成为美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
(刘海波), 百拇医药(李晓雅 胡 睿)
趋势
全科专科分工合作
以上这些医学生及医生的顾虑使得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不稳定。那么,如何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切实改善现有的问题以提高全科医师的积极性呢?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表示,我国社会对全科医学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见,人们觉得专科医师是最高级的,而全科医师是最底层的。其实,这样分类和看法是错误的。哈佛、耶鲁等名校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有40%~50%会去做Community Doctor(社区医生),他们在那里工作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实际上,当一名医学毕业生经3年住院医师培养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专科,另一个则是金科。两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和艺术。”钟南山指出,医生应当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是分成器官考虑。专科医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而全科医师在这个层面上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水平。
, 百拇医药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仲介绍到,专科医师是进行确定诊断、病因治疗、研究发展的健康促进者,而全科医师是解决患者日常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常规保健、健康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守门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全科医师的任务就是将治疗前移,治未病,普及基本医疗,并非如专科医师一样关注疑难杂症。两者工作职责不同,责任不一。
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各有特点、不分高低。“全科医学是一门艺术,要通过科研、教育来显示全科医学的特色。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学术交流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展起来了。”钟南山教授表示。
人才导向倾向社区
今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公布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问卷中。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学校共51所,占45.5%。高校设置的各类与全科相关课程以选修为主,共有18所学校,有14所学校设为必修课。报告中还提到,计划到2015年,全国开设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中,90%(注:计115所,按照学校数目不增长计算)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10年医疗行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崔树起教授介绍。
, 百拇医药
钟南山教授指出,在医改五项较大措施中,强化以及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这要求一方面加强对社区进行硬件投资,另一方面人事部门要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才。目前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我们国家的需求,全科医学的力量尚显薄弱,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他还提到,当前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能解决普通问题的全科医生,另一类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的高级全科医师,通过这些种子再进一步培养符合中国基层实践的医师,这是全科医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崔树起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医学生经过医学院的教育后再接受2~3年的培训,经过考核到社区工作;另一种是在大学设立全科医学专业,使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确立全科医学方向,这样不仅在一开始就让医学生建立了防、治的大卫生观念,有其特点,而且医学毕业后即可流动到基层,为向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输送人才奠定了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唐仲进表示,2000年起,上海开始在静安区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对新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4年的规范化培训。2004年12月,第一批23人完成培训。目前已有19名获得了主治医师技术职称,有7名担任全科团队长,有3名担任院长助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保证了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的素质,值得借鉴。”唐仲进说。
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吕一平介绍,2008年,配合社区卫生人才“四个一批”工程,北京市在15个三级医院基地基础上,认可了16个区县的二级医院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基地和他下属的社区基地。“我们调查了学员的收获,121名在培训全科医师中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学能力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就是95.9%认为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83.5%的人认为技能操作规范得到提高。”
“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实际行动方面,都给与了全科医学建设极大的保障,使其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全科医学要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重任在肩,应对三大挑战,维系人民的健康需要。”崔树起教授说。
, http://www.100md.com
相关链接
美国全科医学何以在强林中异军突起
“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应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借鉴,如果我们不从学员素质、培训能力、水平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强化,势必使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该学科是否有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就曹固此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过程。
美国的家庭医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人们对其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缺乏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全科医生的素质不高,致使全科医学发展中途夭折。他们在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于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发展起来。
一个学科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学科所培养的对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的家庭医学够在强手如林的专科医学时代得到蓬勃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重视了全科医生的质量。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40年代,专科医疗经过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后,人们感到过细的分科并不能使他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于是在医学界开始试图建立家庭医学制度。开始,他们在大医院和高校中呼吁建议全科医学学科,但并未得到认同,多数人认为社区医疗不必要在城市建立,应该去农村和偏远的地方发展,培训全科医生的条件和师资都受到了限制,学员们没有经过合格的筛选,同时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培训,毕业后去做家庭医生,自然无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全科医师在民众中没有威信,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魅力。好成绩的学苗不愿意去作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更加缺少竞争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全科医生在病人中彻底失去了威信,生源迅速减少,全科医学发展宣告失败。
当时warren Heffron,MD等一些全科医学的先驱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全科医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专科医生相比,奎科医生缺少完善的组织和规范的培训,这两点足以使全科医生自愧不如专科医生,失去应有的自信,从心理上就失去了优势。因此,必须要对全科医生的作用、地位、用途和水平都有明确的定位。经过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美国制定了全科医生制度和三年培训的规定,即将全科医生的培养正式纳入到住院医生培养的制度之中,使全科医生的培养同其他专科持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要求。
历史的经验使美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成功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大的投入,从师资、设备、条件、生源都应该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对生源的要求也很严格,不管做专科医生还是做家庭医生,均坚持同一个标准。
美国对全科医学培训机构的审批要求非常严格,初期完全依靠高等医学院校和大医院,当时(1969年)全美国经国家批准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不足20个(15~16个),逐渐允许小单位也可以培训,但必须背靠大医院或高校,并经国家严格审批,到21世纪初已发展到475个。经过这一大的调整,美国的家庭医学发展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势头,得到了较快发展,家庭医生已成为美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
(刘海波), 百拇医药(李晓雅 胡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