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9年第17期
编号:11811040
手足综合征是否即手足口病?等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17期
     手足综合征是否即手足口病?

    手足综合征(ItFSR)是指某些化疗药物在手足毛细血管部位渗出引致周围组织损伤的不良反应,也有人称其为手足皮肤反应。手足综合征通常发生在用药3天~10个月,停药后症状逐渐消退,再次用药,不良反应会再现。其临床表现为手掌和脚掌皮肤发红、肿胀、刺痛或灼热感、触痛及皮疹,严重反应有皮肤皲裂或表皮剥落、水疱、溃疡、剧烈疼痛,以及行走和抓物困难。

    引起手足综合征的常见药物有:卡培他滨、阿糖胞苷、氟尿苷、氟尿嘧啶、伊达比星等。

    分级①I度:以下列任一现象为特征,手和(或)足的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无痛性肿胀或红斑和(或)不影响正常活动的不适。②II度:手和(或)足的疼痛性红斑和肿胀和(或)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不适。③III度:手和(或)足湿性脱屑、溃疡、水疱或严重的疼痛和(或)使患者不能工作或进行日常活动的严重不适。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比较少见。
, http://www.100md.com
    处理 I度手足综合征的患者可继续采用原来用药剂量,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支持治疗,包括加强皮肤护理,避免继发感染,避免压力或摩擦,使用润肤霜或润滑削,局部使用含尿素和皮质类固醇成分的乳液或润滑剂,必要时使用抗真菌或抗生素治疗。II~III度手足综合征则需要停药,等毒性反应降低为I度后再回复原川药剂量。

    手足综合征的治疗可口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消炎,局部用二甲亚砜减少化疗药物的渗漏,口服维生素B减轻症状,以及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手足综合征并非手足口病,后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手掌和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个别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因此,两者切勿混淆。

    阿司匹林(二)

    双嘧达莫双嘧达莫可减少阿司匹林的脱乙酰作用,抑制阿司匹林的代谢,导致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升高,峰浓度、药物曲线下面积增大。同服应监测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
, http://www.100md.com
    灰黄霉素灰黄霉素可干扰阿司匹林的吸收,造成水杨酸盐血药浓度降低,应该错开服用阿司匹林与灰黄霉素的时间,监测水杨酸血药浓度,可能需要调整阿司匹林剂量。也可考虑换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

    甲泼尼龙皮质甾醇类药物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速水杨酸类药物的清除率,造成水杨酸血药浓度暂时性降低,需监测水杨酸的血药浓度。同样当皮质甾醇类药物剂量减少或者停用时,应了解水杨酸血药浓度是否升高。

    硝酸甘油 阿司匹林使硝化甘油的吸收量和峰浓度增加,增强其作用。其他硝酸酯类衍生物也存在类似的相互作用。

    青霉素由于对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升高青霉素的游离血清浓度和半衰期。此相互作用可能会提高青霉素的治疗效果,也可能会增强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 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降低吲哚美辛的血药浓度,但是在临床上影响很小,可以不用避免联用。吲哚美辛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并不比服用较大剂量的单一药物有更佳的优势。
, http://www.100md.com
    黄吡酮阿司匹林对抗黄吡酮的促尿酸排泄作用。黄吡酮和水杨酸盐类药物共同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结合点,阻止黄吡酮到达他的作用部位并增加黄吡酮的血浆清除率。使用黄吡酮的患者应避免服用尤其是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盐类药物。保泰松、羟布宗与阿司匹林也有类似反应。

    苯妥英研究显示,阿刮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盐会从血浆蛋白结合点置换苯妥英,而暂时升高苯妥英水平同时应用需仔细监测病人苯妥英水平。其他乙酰脲类抗惊厥药和其他类水杨酸盐药之间可能也有类似相互作用。

    丙戊酸/丙戊酸钠水杨酸盐会竞争肾小管主动转运部位。阿司匹林还可以从血浆蛋白置换丙戊酸,抑制丙戊酸葡萄糖醛酸苷的结合,延长丙戊酸治疗的病人加用阿司匹林需监测丙戊酸毒性,必要时可用其他解热镇痛药物替代阿司匹林。

    氟西汀两药物合用。当氟西汀停药血药浓度下降时,阿司匹林可使患者致敏发生荨麻疹。此外氟两汀体外试验有94.5%的蛋白结合率,阿司匹林能使血清白蛋白乙酰化,水杨酸类与血清白蛋白强力结合取代使氟西汀游离。两药同用,要谨慎并监测氟西汀不良反应征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