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的初步探讨
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2009年的世界睡眠的主题确立为“科学管理睡眠”,据WHO调查,全世界有20%~25%的儿童患有睡眠障碍,在我国27%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科学研究表明,如果5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对于胎儿和婴幼儿来说,完善的睡眠结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来说,良好的睡眠结构无疑是其学习和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鉴于对睡眠及睡眠障碍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已愈来愈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婴儿期睡眠障碍
婴幼儿的睡眠问题与年长儿不尽相同,例如常见为婴幼儿期常见昼夜节律紊乱和婴幼儿睡眠不安、婴幼儿睡眠呼吸暂停、婴儿猝死综合征等,而年长儿常见的梦游、梦呓、梦魇、磨牙症、睡眠瘫痪、发作性睡病、遗尿症等在婴幼儿期较少见。一些婴儿良性癫痫综合征和某些类型的癫痫常在夜间睡眠时发作,需要鉴别。
婴幼儿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是婴儿期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发生在夜间,表现为出生后1~4个月龄间睡眠启动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时易醒,需喂食后才能继续入睡。婴幼儿睡眠不安是父母较多关注的问题,其中对夜醒的担忧较多,是就诊的常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在睡眠启动中,常见为婴幼儿常需要安抚物,如洋娃娃、安抚奶嘴等的帮助入睡,或依赖习惯的条件,如床、枕头、被子以至父母的怀抱、轻拍、抚摸摇晃或护理等。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难以入睡或啼哭。6个月后一般在晚间睡眠中无需进食。但如果此时仍给予频繁地喂食,使夜尿次数增多,将干扰婴幼儿晚间睡眠的维持和导致正常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造成婴幼儿睡眠不安。
昼夜节律紊乱 人类存在一个相当稳定和功能自主的生物钟,它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包括正常的昼夜节律。在新生儿,昼夜的生物钟系统已起作用。婴儿的生物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因素,如声音、定期喂养、母子接触、尤其是光的刺激等条件逐渐与外在环境的时间规律同步,最终使主要的睡眠时间固定于夜间。婴儿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大约至生后6周显现,3个月后开始趋向稳定。内外两方面不协调时,会出现生物节律障碍,表现为睡眠时相的改变或昼夜节律紊乱,主要是白天和夜晚睡眠时间和规律紊乱,出现白天嗜睡或难以克制的睡眠,而晚上保持清醒。
幼儿及学龄期睡眠障碍
, 百拇医药
这一阶段儿童的睡眠问题主要有夜惊、梦行症和梦魔。
夜惊 夜惊是一种在学龄前3~8岁开始出现的睡眠障碍,男孩中常见。该病患儿发作多在开始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有时哭叫、躁动不安、手足乱动、面部表情紧张、意识朦胧,可伴幻觉,历时数分钟,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完全遗忘,偶尔可有片断记忆。这些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他们有的需要在父母房里熟睡后才能被移回到自己的房间,另一些孩子则表现为用各种方法拖延上床时间,他们常不自觉地把睡觉时间看成是和父母分开的时间,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日趋严重。有专家认为,夜惊的存在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孩子的认知发育中间过程这几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
梦行症 多数研究认为,梦行症是异态睡眠的一种,和觉醒障碍有关。典型的梦行发生在开始睡眠后3小时内,孩子入睡后自己起床走动,甚至开门到户外,或者打开抽屉、做其他事情等,这类动作持续15~30分钟后自己又上床睡觉,次晨醒后,家长询问昨晚发生的事情,孩子完全不知道。很多患儿成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这提示儿童的梦行症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和成人的睡眠问题不同,儿童梦行症开始时通常和精神行为异常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梦魇 目前研究发现,梦魇一般多发生在10岁以前,女孩比男孩多,特别多见于焦虑和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梦魔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做内容恐怖的梦所引起的焦虑、恐怖发作。下半夜多见,孩子醒后通常很快清醒,并且仍记得梦的内容。这类孩子往往害怕入睡,入睡前要求家长陪在身旁。家长要告诉孩子梦中所发生的事情是虚构的,不会对他有伤害,不必害怕。
儿童睡眠障碍的干预及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会引起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障碍及学习能力下降,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个性,提供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减轻课业压力,提高对影响睡眠的各种生理、心理疾病的认识,是改善儿童睡眠状况、降低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很多情况下,儿童的睡眠障碍没有引起家长和医生足够的重视。
认知行为治疗 近来年,认知行为疗法(CBT)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认知疗法的重点是放在患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纠正患儿对于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有资料表明,CBT治疗缩短入睡时间、维持睡眠均明显优于仅靠自我调节而无其他治疗的对照组。而且,CBT治疗在安全性、不良反应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 百拇医药
刺激控制疗法 被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为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标准”非药物疗法,其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要点是:只在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无论夜里睡了多久,每天都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等。
高强度光照治疗 主要针对睡眠节律障碍的患者,目的是在于调节生物周期节律,改变睡眠的周期和模式,从而使人体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达到与明暗周期同步化。近年来,高强度光照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
药物治疗 在行为治疗无效或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应用药物治疗。
镇静剂盐酸苯海拉明可以应用于严重的夜惊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兴奋药和抗抑郁药,目前较多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盐酸司立吉林以及中枢兴奋药物莫达非尼等。对同时患有抑郁症的失眠青少年,应用曲拉哩酮和氟西汀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苯二氮(艹卓)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亦用于梦行症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褪黑激素(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应用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但以上药物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 http://www.100md.com
除此以外,近年来,中医药也用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除了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控制情绪外,还有调节机体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克服了西药的成瘾性问题。中医将失眠分为虚实的不同,因此更强调辨证施治,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青春期睡眠障碍
青春期睡眠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专家特地分别对青春早期(12~14岁)、中期(15~17岁)及晚期(18~21岁)进行了调查,发现青春中期儿童的睡眠障碍最为普遍,青春期女孩的睡眠效率没有男孩高,且男孩的总睡眠时间比女孩多。青春期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发作性睡病和失眠症。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睡眠过多,即有过多的白天睡眠时间;睡前幻觉,即入睡前恐惧、反复出现幻想画面;猝倒,这是由于肌群的紧张性突然下降所致,症状易与失神性癫痢相混淆;睡眠瘫痪,这是在进入睡眠时的随意肌瘫痪。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通常称之为四联症。发作性睡病经常在青春期首先表现出症状,但其症状并不如此典型。
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并在睡后仍觉疲倦为特征的睡眠障碍,青春期发病率在10%~20%。这个综合征表现为人睡困难和早晨难以觉醒,这种异常的睡眠规律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但其睡眠时间的长度和睡眠质量是正常的,青春期特别易感。, http://www.100md.com(王晓岩)
婴儿期睡眠障碍
婴幼儿的睡眠问题与年长儿不尽相同,例如常见为婴幼儿期常见昼夜节律紊乱和婴幼儿睡眠不安、婴幼儿睡眠呼吸暂停、婴儿猝死综合征等,而年长儿常见的梦游、梦呓、梦魇、磨牙症、睡眠瘫痪、发作性睡病、遗尿症等在婴幼儿期较少见。一些婴儿良性癫痫综合征和某些类型的癫痫常在夜间睡眠时发作,需要鉴别。
婴幼儿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是婴儿期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发生在夜间,表现为出生后1~4个月龄间睡眠启动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时易醒,需喂食后才能继续入睡。婴幼儿睡眠不安是父母较多关注的问题,其中对夜醒的担忧较多,是就诊的常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在睡眠启动中,常见为婴幼儿常需要安抚物,如洋娃娃、安抚奶嘴等的帮助入睡,或依赖习惯的条件,如床、枕头、被子以至父母的怀抱、轻拍、抚摸摇晃或护理等。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难以入睡或啼哭。6个月后一般在晚间睡眠中无需进食。但如果此时仍给予频繁地喂食,使夜尿次数增多,将干扰婴幼儿晚间睡眠的维持和导致正常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造成婴幼儿睡眠不安。
昼夜节律紊乱 人类存在一个相当稳定和功能自主的生物钟,它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包括正常的昼夜节律。在新生儿,昼夜的生物钟系统已起作用。婴儿的生物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因素,如声音、定期喂养、母子接触、尤其是光的刺激等条件逐渐与外在环境的时间规律同步,最终使主要的睡眠时间固定于夜间。婴儿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大约至生后6周显现,3个月后开始趋向稳定。内外两方面不协调时,会出现生物节律障碍,表现为睡眠时相的改变或昼夜节律紊乱,主要是白天和夜晚睡眠时间和规律紊乱,出现白天嗜睡或难以克制的睡眠,而晚上保持清醒。
幼儿及学龄期睡眠障碍
, 百拇医药
这一阶段儿童的睡眠问题主要有夜惊、梦行症和梦魔。
夜惊 夜惊是一种在学龄前3~8岁开始出现的睡眠障碍,男孩中常见。该病患儿发作多在开始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有时哭叫、躁动不安、手足乱动、面部表情紧张、意识朦胧,可伴幻觉,历时数分钟,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完全遗忘,偶尔可有片断记忆。这些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他们有的需要在父母房里熟睡后才能被移回到自己的房间,另一些孩子则表现为用各种方法拖延上床时间,他们常不自觉地把睡觉时间看成是和父母分开的时间,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日趋严重。有专家认为,夜惊的存在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孩子的认知发育中间过程这几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
梦行症 多数研究认为,梦行症是异态睡眠的一种,和觉醒障碍有关。典型的梦行发生在开始睡眠后3小时内,孩子入睡后自己起床走动,甚至开门到户外,或者打开抽屉、做其他事情等,这类动作持续15~30分钟后自己又上床睡觉,次晨醒后,家长询问昨晚发生的事情,孩子完全不知道。很多患儿成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这提示儿童的梦行症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和成人的睡眠问题不同,儿童梦行症开始时通常和精神行为异常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梦魇 目前研究发现,梦魇一般多发生在10岁以前,女孩比男孩多,特别多见于焦虑和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梦魔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做内容恐怖的梦所引起的焦虑、恐怖发作。下半夜多见,孩子醒后通常很快清醒,并且仍记得梦的内容。这类孩子往往害怕入睡,入睡前要求家长陪在身旁。家长要告诉孩子梦中所发生的事情是虚构的,不会对他有伤害,不必害怕。
儿童睡眠障碍的干预及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会引起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障碍及学习能力下降,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个性,提供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减轻课业压力,提高对影响睡眠的各种生理、心理疾病的认识,是改善儿童睡眠状况、降低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很多情况下,儿童的睡眠障碍没有引起家长和医生足够的重视。
认知行为治疗 近来年,认知行为疗法(CBT)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认知疗法的重点是放在患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纠正患儿对于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有资料表明,CBT治疗缩短入睡时间、维持睡眠均明显优于仅靠自我调节而无其他治疗的对照组。而且,CBT治疗在安全性、不良反应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 百拇医药
刺激控制疗法 被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为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标准”非药物疗法,其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要点是:只在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无论夜里睡了多久,每天都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等。
高强度光照治疗 主要针对睡眠节律障碍的患者,目的是在于调节生物周期节律,改变睡眠的周期和模式,从而使人体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达到与明暗周期同步化。近年来,高强度光照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
药物治疗 在行为治疗无效或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应用药物治疗。
镇静剂盐酸苯海拉明可以应用于严重的夜惊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兴奋药和抗抑郁药,目前较多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盐酸司立吉林以及中枢兴奋药物莫达非尼等。对同时患有抑郁症的失眠青少年,应用曲拉哩酮和氟西汀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苯二氮(艹卓)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亦用于梦行症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褪黑激素(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应用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但以上药物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 http://www.100md.com
除此以外,近年来,中医药也用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除了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控制情绪外,还有调节机体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克服了西药的成瘾性问题。中医将失眠分为虚实的不同,因此更强调辨证施治,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青春期睡眠障碍
青春期睡眠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专家特地分别对青春早期(12~14岁)、中期(15~17岁)及晚期(18~21岁)进行了调查,发现青春中期儿童的睡眠障碍最为普遍,青春期女孩的睡眠效率没有男孩高,且男孩的总睡眠时间比女孩多。青春期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发作性睡病和失眠症。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睡眠过多,即有过多的白天睡眠时间;睡前幻觉,即入睡前恐惧、反复出现幻想画面;猝倒,这是由于肌群的紧张性突然下降所致,症状易与失神性癫痢相混淆;睡眠瘫痪,这是在进入睡眠时的随意肌瘫痪。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通常称之为四联症。发作性睡病经常在青春期首先表现出症状,但其症状并不如此典型。
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并在睡后仍觉疲倦为特征的睡眠障碍,青春期发病率在10%~20%。这个综合征表现为人睡困难和早晨难以觉醒,这种异常的睡眠规律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但其睡眠时间的长度和睡眠质量是正常的,青春期特别易感。, http://www.100md.com(王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