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14期
编号:11968471
慢性心力衰竭防治:重在预防 强调早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14期
     预防更胜于治疗

    可以说,重在预防这一现代观念和我国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效果尽管已有改善,但其预后仍非常恶劣,大致与恶性肿瘤(如肺癌)相仿。因此,心衰是一种难以治疗,但却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临床证据显示,平均收缩压降低2 mm Hg,心血管事件死亡危险下降约10%;收缩压降低10~12 mm Hg或舒张压降低5~6 mm Hg,则心衰危险降低52%。显然,对于心衰,预防更胜于治疗,早期干预优于晚期治疗。早期干预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心衰过程:划分阶段,开创先河

    心衰的发展过程构成了从多种危险因素直至终末期心衰的一个完整的心血管事件链。根据这一概念,如果在患者仅有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肥胖等)时加以积极干预,就有可能避免或至少延缓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严重事件的可能。根据这一概念,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治疗心血管病,更要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防治结合。

    我国2007年发表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采用了阶段划分方法,从心衰的高危危险人群进展至器质性心脏病,从出现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为A、B、C、D 4个阶段,更加强调了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

    心衰分级标准

    阶段A系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但尚无心脏的结构异常,治疗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有多重危险因素者,可考虑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阶段B 患者已发展成器质性、结构性心脏病,虽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然而心肌重构已经开始,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治疗应着重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延缓和逆转心肌重构,并考虑瓣膜置换或修补术、冠脉血运重建术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