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45期
编号:11978260
氨茶碱与其他药物配伍时的相互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45期
     氨茶碱和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联合应用

    氨茶碱和西咪替丁的联合应用 患者,男,80岁。患者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前列腺癌(施行睾丸摘除术)。吸烟。服用氨茶碱100 mg/次,3次/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给予西咪替丁300 mg/次,1次/日。为了简化服药方法,将氨茶碱改为200 mg/次,2次/日。4天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到急诊室治疗。增加西咪替丁的用量至300 mg/次,4次/日。3天后,因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入院。此后,出现痉挛,脉搏快而不规则,收缩压60 mm Hg。检查发现房颤、室性心动过速,胸部X线片诊断为肺气肿。为治疗心动过速,追加钾剂。入院24小时后,静脉注射洋地黄,患者开始出现痉挛,虽然给予地西泮处理,血压仍低下,后因心动过缓死亡。此时血中茶碱的浓度为80 μg/ml。

    氨茶碱和雷尼替丁的联合应用 患者,女,62岁。因膀胱癌和直肠癌住院。服用氨茶碱300 mg/次,每隔4小时1次,特布他林5 mg/次,每隔4小时1次和泼尼松龙10 mg/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术后,给予雷尼替丁3.0 mg/日。给药第2次后(即术后3天),出现心律不齐,给予维拉帕米小壶滴注。后出现肌肉震颤、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合并用药3天后,血中茶碱的浓度由住院前的21 μg/ml显著升高到56.8 μg/ml,停用氨茶碱,18.5小时后,血药浓度下降到32 μg/ml。此后,每8小时给予1次氨茶碱,用法莫替丁代替雷尼替丁,出院。此后,氨茶碱用量恢复到住院前的水平,7个月后,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给予雷尼替丁300 mg/日,血中氨茶碱浓度升高,出现中毒症状。停止服用雷尼替丁后恢复。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 西咪替丁的结构中有咪唑环,咪唑环与细胞色素P 450酶(CYP)的亚铁配位结合,引起CYP酶抑制。所有的CYP都含有亚铁,因此,西咪替丁非特异性地抑制所有的CYP,特别是对CYP3A4的抑制作用最强。

    氨茶碱主要经由CYP代谢,与西咪替丁合并使用,其代谢受到抑制,结果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中毒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心动过速、痉挛等)。

    另一方面,同类H2受体阻断剂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因其没有咪唑环,对CYP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有报道称,雷尼替丁尽管对CYP的亲和力只有西咪替丁的1/10,但也有出现痉挛等中毒症状的病例。研究发现,法莫替丁对茶碱的血中浓度没有影响。

    药师提示 避免氨茶碱和西咪替丁合并应用。如氨茶碱必须与H2受体阻断剂合并使用时,最好选择法莫替丁。

    必要时也可以选择质子泵抑制剂作为H2受体阻断剂的替代药物。但与奥美拉唑合并使用时,有报道称氨茶碱的浓度下降14%,与兰索拉唑合并使用2周后,有病例报告,支气管哮喘症状加重。合用H2受体阻断剂(法莫替丁除外)或质子泵抑制剂时,最好注意进行茶碱的血药浓度监测。
, 百拇医药
    氨茶碱和美西律合用致氨茶碱中毒

    基本情况与过程 患者,男,73岁。因支气管哮喘和室性期前收缩住院。2年前开始服用缓释氨茶碱(500 mg/日)。血中氨茶碱浓度为8.4 μg/ml(给药2小时前的值),比较稳定。合并使用美西律(150 mg/日)数天后,血中氨茶碱浓度为22.6 μg/ml,美西律的浓度为0.53 μg/ml(治疗浓度范围:0.5~2.0 μg/ml),患者主诉有呕吐和食欲不振。将氨茶碱减量为400 mg/日,3周后氨茶碱和美西律的血中浓度分别为17.0 μg/ml和0.50 μg/ml,呕吐和食欲不振消失。

    原因分析 氨茶碱经CYP作用,1位或3位去甲基化变为1-甲基化尿酸、3-甲基黄嘌呤,8位羟化形成1,3-二甲基尿酸,从尿中排泄。美西律可以抑制氨茶碱的肝脏代谢,导致血中氨茶碱浓度升高。Uneo等研究了单独给予氨茶碱和氨茶碱与美西律合并使用时,尿中氨茶碱代谢产物和原形药物的回收率,结果发现美西律抑制了氨茶碱的去甲基化代谢。
, 百拇医药
    药师提示 ①与美西律合并使用时,氨茶碱的血药浓度约升高2~3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谨慎用药。②医生和药师应告诉患者,因合并用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心悸等,应停止用药,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治。此外,如在不同医院就诊,有可能同时给予这些药物,因此,要详细指导患者注意服药。

    氨茶碱与别嘌呤醇合用致恶心、呕吐

    基本情况与过程 患者,男,75岁。为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医生给予氨茶碱0.1 g,口服,3次/日。氨茶碱血药浓度达稳态后,监测其谷浓度为19.30 μg/ml,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测峰浓度为30.22 μg/ml,远远超出了安全范围(10~20 μg/ml)。药师与医生分析其原因发现与此同时,患者痛风发作,另有医生曾给予别嘌醇0.1 g,口服,3次/日。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是氨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体内代谢的酶;由于代谢酶被抑制,致使茶碱清除率降低,引起氨茶碱血浓度升高,从而出现中毒症状。建议调整用药方案,改氨茶碱为50 mg,口服,每隔8小时1次。3天后血药浓度达稳态,复查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峰值16.33 μg/ml,谷值15.26 μg/ml,在有效浓度范围,且症状控制良好。
, 百拇医药
    原因分析 氨茶碱常用量为0.1~0.2 g,口服,3次/日,该患者服用剂量在正常范围的下限。氨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个体间差异大,宜按血药浓度调整用量。但该患者在常用量下出现了中毒现象,查阅其病历,患者由于痛风发作同时口服别嘌醇0.1 g,口服,3次/日,而别嘌醇抑制氨茶碱体内代谢的酶,使茶碱清除率降低,引起氨茶碱血浓度升高,出现恶心、呕吐等茶碱中毒症状。

    药师提示 茶碱和氨茶碱与西咪替丁、红霉素、丙米嗪、咖啡因、非那西汀、华法林、酚噻嗪类及喹诺酮类等药物合用,可使茶碱的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升高;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可增加茶碱的肝代谢,茶碱也干扰苯妥英的吸收,如合用应注意调整剂量;茶碱和氨茶碱不宜与拟交感神经药合用,因易引起心律失常;静滴氨茶碱时,如需合用异丙嗪,两药不可混合在一起,以免发生沉淀;小儿对氨茶碱敏感性强,易发生惊厥,必须慎用;氨茶碱中毒时其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心率加快、肌肉颤动或癫痫,由于胃肠道受刺激,可见血性呕吐物,或柏油样便。
, 百拇医药
    氨茶碱和利福平合用致哮喘发作

    基本情况与过程 患者,女,69岁。患哮喘3年,一直服用氨茶碱(500 mg/日),血中氨茶碱浓度为10.8 μg/ml(给药2小时前的值),哮喘控制良好。后因为患结核,医生给予抗结核治疗,处方使用利福平(600 mg/日)、异烟肼等,5天后,患者哮喘发作,测血中氨茶碱浓度为4.2μg/ml(给药2小时前的值),增加氨茶碱剂量,哮喘又得到控制。

    原因分析 服用利福平可以使CYP的量和活性增加(酶诱导作用),不仅加快了自身的代谢,也促进合并用药的代谢,而使其效果减弱。尽管福平主要诱导CYP3A4,但也可诱导CYP2C9、CYP2C19。根据这一机制,利福平促进氨茶碱的代谢,降低氨茶碱的血药浓度,使哮喘控制不好。有研究表明,与利福平合并用药,氨茶碱的AUC减少18%,代谢清除率上升45%。

    药师提示 ①由于合并用药可以导致氨茶碱血药浓度下降,引起哮喘的发作,合并使用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增加氨茶碱的用量。②服用利福平5~8天后出现酶诱导作用,停止服用后,酶诱导作用仍可持续5~7天,要给予充分地考虑,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即使停止服用利福平后,也要注意由于血药浓度升高导致的中毒症状的出现。③同样,苯妥英、苯巴比妥等药物,也有酶诱导作用,可降低氨茶碱血药浓度。此外,因为吸烟也可以诱导CYP1A2,也应该注意患者生活嗜好的变化。④医生和药师应告知患者,哮喘发作频度增加、程度加重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到医院就诊。此外,如到其他医院就诊时,应告诉医生自己正在服用氨茶碱。
, 百拇医药
    氨茶碱和依诺沙星的联合应用

    基本情况与过程 正在服用氨茶碱的10名患者,合并服用依诺沙星(600 mg/日),3~4天后,8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2人心动过速,出现头痛。血中茶碱的浓度为20~41 μg/ml,高于正常值,停止服用氨茶碱后,症状消失。

    原因分析 氨茶碱治疗范围较窄,容易出现中毒。氨茶碱在体内代代谢为茶碱,由茶碱发挥治疗功效。一般来讲,氨茶碱的治疗浓度范围在10~20 μg/ml,血药浓度与支气管扩张程度呈正相关。伴随着茶碱浓度的升高,不良反应出现的频率也增加。茶碱浓度>20 μg/ml时,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先是出现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头痛、心悸等,然后出现心律失常、痉挛,严重时也可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直至死亡。应依每个患者的状态来设计给药方案。氟喹诺酮类药物抑制氨茶碱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大部分的茶碱(90%)在肝脏经CYP代谢,变为1-甲基化尿酸、3-甲基黄嘌呤和1,3-二甲基尿酸从尿中排泄。茶碱的代谢主要有CYP1A2参与,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特异性地抑制CYP1A2。因此,氨茶碱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合并使用时,茶碱的代谢被抑制,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心律失常、痉挛等)。

    药师提示 氨茶碱和依诺沙星配伍用,使茶碱浓度明显升高,合用时减少氨茶碱用量25%~33%,并检测茶碱血药浓度;选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沙星类对CYP影响小的沙星类,如莫西沙星、加昔沙星。, 百拇医药(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