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律失常的对因与对症治疗
老年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常伴有很多复杂的临床情况,使治疗进退维谷,舍取棘手,甚至让医生产生望而生怯之感,成为心血管病和心律失常领域的一个难点。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减低,以及常同时使用其他种类药物,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在老年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临床药学特征
对各年龄组的各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为一线治疗。对于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体内药代学速率出现不同程度减慢。
生物利用度下降 口服药物的疗效与生物利用度直接相关,老年患者胃肠功能下降,使药物的吸收能力和生物利用度下降,药效降低。
药物分布下降 不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体内呈三室开放模型,中央室、浅室、深室的个体差异较大。以胺碘酮为例,亲脂性使其在体内脂肪的分布是血浆的500倍。
药代学速率减慢 老年人循环及代谢率的生理性减退必然影响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解毒功能,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性中毒,如洋地黄中毒。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 与老年退行性变相平行,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与质量也明显改变,使药物的量效比、半数有效量和致死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治疗安全性低。
其他 药代学的其他参数也有很大个体差异,如有效药物浓度增加等,在药物治疗时都需考虑。
药物治疗以对因为主
老年病理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包括治本(对因)和治表(对症)2种,临床多以治本治疗为重,而有效的治本治疗常依赖准确无误的病因学诊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