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血栓栓塞不仅是许多心脏疾病的发病基础,同时也可能是它们的重要并发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者提出,大多数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主要的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所引起的。研究表明,动脉血栓形成主要与2个环节有关——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凝血系统激活有关。抗凝治疗是心脏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凝治疗在各种动脉和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肺栓塞、心房颤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介入手术以及心胸外科手术过程等众多临床情况均需要应用抗凝药物。然而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即便在常规治疗范围内,出血风险仍然存在。本文就如何评估出血风险、出血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抗凝药物引发出血的处理以及新型抗凝药物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出血风险评估
通常将主要出血事件定义为伴随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的出血(如颅内出血或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或与远期不良事件发病率密切相关的出血(例如,眼内出血或较轻的颅内出血),或需要输血治疗维持血红蛋白的出血。在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时,临床医生需要同时考虑治疗相关因素和人群相关因素两方面内容。
治疗相关因素 ①抗凝治疗的时间:一般来说,出血风险随抗凝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也有例外,如口服华法林治疗的最初3~6个月内出血风险最大。②抗凝治疗的强度:如口服华法林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范围内时最安全,如果INR>4.5则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推荐剂量和轻度过量剂量范围内对出血风险没有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