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急性胃炎
编号:12074595
急性胃炎的病因及分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5期
     胃炎即胃黏膜的炎症。根据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进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

    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时伴腹泻,严重的急性胃炎还会引起呕血、便血等症状。急性胃炎包括4种类型,即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在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是急性单纯性胃炎。

    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胃的形态结构 胃大致位于腹腔左上方,与食管连接,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几个部分。贲门是胃的入口处,即胃与食管的连接处,在胃与食管的交接处有条齿状线,起着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幽门是胃的出口,即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幽门对胃内容物的排空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慢性胃炎多发生在幽门或以此处为重,幽门螺旋杆菌也常寄生于此处。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以上的隆起部分。胃体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于贲门和幽门之间。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胃壁有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黏膜层,人的胃黏膜表面着一层厚度为0.25~0.5 mm的黏液层。胃的表面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二者结合形成双重防护屏障,一旦平衡被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胃的生理功能

    接受功能 食物经口腔、食管而进入胃内,如果胃的贲门功能障碍,食物可能难以顺利进入胃。

    储存功能 胃是一个舒缩性很强的器官。当我们进食的食物进入胃内,胃壁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就是胃的储存功能。不仅如此,胃壁还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使胃内的压力与腹腔内的压力相等,当胃内容量增加到1 500 ml时,胃腔内的压力和胃壁的张力才有轻度的增高,这时就感到基本“吃饱”了。

    分泌功能 胃液是由胃黏膜内不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膜表面黏液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的黏液细胞所分泌的黏液等。
, 百拇医药
    消化功能 在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运输及排空功能 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可刺激胃蠕动,起始于胃体上部,逐渐向幽门蠕动。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使食物形成半液状的食糜。食糜进入胃窦时,胃窦起排空作用,将食糜送入十二指肠。

    急性胃炎的病因学

    理化因素 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过于粗糙的食物、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

    阿司匹林等药物还能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内黏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消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胃黏膜的修复亦受到影响。
, 百拇医药
    生物因素 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占少数。

    其他 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本病。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作为内源性刺激而致病。

    病理改变 病变可为弥漫性,或仅限于胃窦部黏膜的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渗出物及黏液覆盖,可有点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糜烂。因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粒细胞浸润,出现水肿、黏膜血管充血,偶有小的间质性出血,严重者黏膜下层水肿、充血。

    急性胃炎的分类

    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其胃黏膜病变主要为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可伴有点状出血和轻度糜烂,本病发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因感染而致病者常伴有急性肠炎而有腹泻、脐周疼痛,重者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 百拇医药
    本病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其治病原则主要为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又名急性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乙酰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因酗酒、严重创伤、大手术、重要脏器(心、肝、肾)功能衰竭引起。

    突然起病,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其发生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出血。轻者仅大便潜血阳性,而多数患者有呕血与黑便。出血随病情反复而呈间歇性发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较消化性溃疡出血严重,虽然经过大量输血,血红蛋白较难升高。

    除出血外,大多数患者有上腹不适、腹痛、头晕、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但体格检查除了脉搏快、脉压差减小、贫血貌等出血征象外,一般没有其他明显异常体征。

    急性腐蚀性胃炎 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来苏尔等历史,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吞咽疼痛,咽下困难,频繁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血的黏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黏膜剥脱、溃疡或可见到黑色或白色痂。

    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胃溃疡、胃息肉摘除以及胃手术为其诱因。本病起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偶有脓性呕吐物。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手术,并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百拇医药(杨玺)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