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辉:12年有一个身份一直未曾改变
踏上工作岗位12年了,杜兆辉有一个身份一直未曾改变——全科医师。
所不同的是,在这12年的时间里,一方面,他经历并见证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大事件与变化;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从上海首批培训的全科医师,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相比大部分从大医院“转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而言,对于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事业,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当年大学毕业后,他不十分情愿地走上全科医师岗位,尔后越来越热爱甚至为全科医学事业而狂热,他将自己与全科医学事业的关系比喻为“先结婚后恋爱”,而且爱得不可收拾。
翻阅手头的资料,记者很为杜兆辉所带领的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取得的成绩惊讶:这个创建于1987年,承担辖区12万人口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级甲等医院,满意度高达97%以上;2000年被赋予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WHO上海基地健康促进医院”和“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先后接待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代表、WHO召开的“第55届西太地区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代表等国内外宾客的考察和参观,被媒体屡屡报道和盛赞。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到底是中心的一贯传统带领着杜兆辉以及他的团队前行?还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创性地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成长中亲历上海社区卫生发展轨迹
1998年,和无数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样,杜兆辉怀揣着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踏上社会,憧憬着在大医院一展自己多年的所学。然而,既想留大城市又想留大医院的愿望并未能实现,最终他来到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并参加了首批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那时我的心情并不好,当时上海甚至全国的社区卫生事业都刚起步,社区卫生服务并未得到社会认可,三级医疗体系的网底颇有点图有虚名的意味。”回想起12年前的选择,如今已是中心主任的杜兆辉感慨良多。
相比那些没能留在大城市的同学,除了没能进大医院的遗憾,杜兆辉很快体会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首先,从国家到地方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上海社区卫生服务10多年的大力发展可谓“十年磨砺铸一剑,社区卫生换新颜”;他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服务12万余居民。杜兆辉心存感激赶上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大好机遇。
, 百拇医药
可以肯定的是,杜兆辉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国家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服务的巨大浪潮中,杜兆辉脑子里原有的那些“暂时屈居社区”的想法,早已被冲击得落花流水,随之建立起来的,则是他将自己真正定位为一名全科医师后的愿景与抱负。
社区卫生服务日新月异,我们有目共睹。杜兆辉在这12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每一点变化,完成了一名全科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人生定位。
对话
《中国社区医师》:对于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科研工作可能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您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科研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杜兆辉:当下全国不少兄弟机构还在为生存与发展问题担忧,而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并在内部形成竞争机制,而决定这些条件的最主要因素在于领导有无思路、有无想法,也可以说这就是开展科研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将很难持续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以我所在的中心为例,不仅前几任领导全力支持科研,我又将科研进行扩充,使得中心的科研工作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中心工作发展。如目前我们在开展的市、区级科研工作就有七八项,其中我个人领衔的就有3项。
改革举措
实施流程再造
前几年,“看病难”问题倍受社会诟病。那么,就社区卫生服务来说,“看病难”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杜兆辉和他的班子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改革就诊过程,实行“先诊疗,后付费”。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就诊经历,那种一会儿排队交费,过一会儿又排队交费的折腾劲儿,对于生病中的患者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能不能像餐厅先用餐后结算一样,患者也来个先看病后交费?’”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杜兆辉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于是他们对中心主要患者人群进行了分析,发现>90%的患者都是医保患者,这为他们实行流程再造——先看病后结算、省去中间交费环节提供了重要保障。
, 百拇医药
在这一服务理念指导下,实质性的配套工作也实施起来,他们通过建立“医生工作站”、“电子候诊”等,简化门诊环节,变3次付费为离院前1次结算,患者用于挂号、排队、付费、看病等环节所需的平均就诊时间缩减30%,“患者等候的时间节省了,医患交流的时间就相对增加了,这样一来,患者就诊获得方便、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医患关系得以改善、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杜兆辉指出。
发挥中医特色
杜兆辉告诉记者,2007年,伴随中医进社区的新风,他所在的中心也加强了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集中医中药、针灸、康复、理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如中医内科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施治原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以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为主。中医伤科、针灸科、康复科等都有拿手绝活。
“为更好地发扬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整理名中医的临床经验,培养社区中医药优秀人才,让名中医下社区,方便社区居民,积极探索‘大手牵小手’的合作形式,我中心于2009年7月,在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与曙光医院联合申报李国安名中医工作室。”杜兆辉介绍说,中心进入工作室工作的同志,将跟师学习3年,整理挖掘李教授的临床经验,学习研究《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系统收集病例资料,整理李国安教授对颈椎病、哮喘等疾病的针灸治疗经验,形成疗效确切的针灸处方,以便在社区实施推广。
, 百拇医药
“如今,中心中医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目前中心中医科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4成。最为关键的是,一批以中医为特色的科研项目得以开展,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最终将提高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而这些正是杜兆辉对社区中医发展的要求。
科研带来活力
可以说,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来都是科研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2003年率先推出的“先看病,后结算”优化门诊流程新模式,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又如相继开发出的《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病房查房信息管理优化流程的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等信息化课题研究,都为推进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2007年以后,我提出了‘科研项目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如围绕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所开展的全科教学、师资培养、管理课题的立项。”杜兆辉指出,一方面,从制度上促进中心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如对晋升中级职称者,要求必须有论文、课题,各科自觉加强,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心的科研工作最终被带动起来;另一方面,我们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心从每年业务收入中提取1.5%(约合60万元)作为专门的科研经费,对于获得科研项目的科室、个人给予1~2倍的配套资金,并加强过程使用监督。
“科研工作的开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最为关键的是,科研工作为中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杜兆辉充满希望地说。, 百拇医药(张艳萍)
所不同的是,在这12年的时间里,一方面,他经历并见证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大事件与变化;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从上海首批培训的全科医师,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相比大部分从大医院“转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而言,对于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事业,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当年大学毕业后,他不十分情愿地走上全科医师岗位,尔后越来越热爱甚至为全科医学事业而狂热,他将自己与全科医学事业的关系比喻为“先结婚后恋爱”,而且爱得不可收拾。
翻阅手头的资料,记者很为杜兆辉所带领的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取得的成绩惊讶:这个创建于1987年,承担辖区12万人口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级甲等医院,满意度高达97%以上;2000年被赋予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WHO上海基地健康促进医院”和“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先后接待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代表、WHO召开的“第55届西太地区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代表等国内外宾客的考察和参观,被媒体屡屡报道和盛赞。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到底是中心的一贯传统带领着杜兆辉以及他的团队前行?还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创性地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成长中亲历上海社区卫生发展轨迹
1998年,和无数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样,杜兆辉怀揣着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踏上社会,憧憬着在大医院一展自己多年的所学。然而,既想留大城市又想留大医院的愿望并未能实现,最终他来到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并参加了首批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那时我的心情并不好,当时上海甚至全国的社区卫生事业都刚起步,社区卫生服务并未得到社会认可,三级医疗体系的网底颇有点图有虚名的意味。”回想起12年前的选择,如今已是中心主任的杜兆辉感慨良多。
相比那些没能留在大城市的同学,除了没能进大医院的遗憾,杜兆辉很快体会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首先,从国家到地方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上海社区卫生服务10多年的大力发展可谓“十年磨砺铸一剑,社区卫生换新颜”;他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服务12万余居民。杜兆辉心存感激赶上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大好机遇。
, 百拇医药
可以肯定的是,杜兆辉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国家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服务的巨大浪潮中,杜兆辉脑子里原有的那些“暂时屈居社区”的想法,早已被冲击得落花流水,随之建立起来的,则是他将自己真正定位为一名全科医师后的愿景与抱负。
社区卫生服务日新月异,我们有目共睹。杜兆辉在这12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每一点变化,完成了一名全科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人生定位。
对话
《中国社区医师》:对于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科研工作可能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您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科研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杜兆辉:当下全国不少兄弟机构还在为生存与发展问题担忧,而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并在内部形成竞争机制,而决定这些条件的最主要因素在于领导有无思路、有无想法,也可以说这就是开展科研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将很难持续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以我所在的中心为例,不仅前几任领导全力支持科研,我又将科研进行扩充,使得中心的科研工作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中心工作发展。如目前我们在开展的市、区级科研工作就有七八项,其中我个人领衔的就有3项。
改革举措
实施流程再造
前几年,“看病难”问题倍受社会诟病。那么,就社区卫生服务来说,“看病难”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杜兆辉和他的班子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改革就诊过程,实行“先诊疗,后付费”。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就诊经历,那种一会儿排队交费,过一会儿又排队交费的折腾劲儿,对于生病中的患者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能不能像餐厅先用餐后结算一样,患者也来个先看病后交费?’”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杜兆辉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于是他们对中心主要患者人群进行了分析,发现>90%的患者都是医保患者,这为他们实行流程再造——先看病后结算、省去中间交费环节提供了重要保障。
, 百拇医药
在这一服务理念指导下,实质性的配套工作也实施起来,他们通过建立“医生工作站”、“电子候诊”等,简化门诊环节,变3次付费为离院前1次结算,患者用于挂号、排队、付费、看病等环节所需的平均就诊时间缩减30%,“患者等候的时间节省了,医患交流的时间就相对增加了,这样一来,患者就诊获得方便、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医患关系得以改善、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杜兆辉指出。
发挥中医特色
杜兆辉告诉记者,2007年,伴随中医进社区的新风,他所在的中心也加强了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集中医中药、针灸、康复、理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如中医内科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施治原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以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为主。中医伤科、针灸科、康复科等都有拿手绝活。
“为更好地发扬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整理名中医的临床经验,培养社区中医药优秀人才,让名中医下社区,方便社区居民,积极探索‘大手牵小手’的合作形式,我中心于2009年7月,在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与曙光医院联合申报李国安名中医工作室。”杜兆辉介绍说,中心进入工作室工作的同志,将跟师学习3年,整理挖掘李教授的临床经验,学习研究《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系统收集病例资料,整理李国安教授对颈椎病、哮喘等疾病的针灸治疗经验,形成疗效确切的针灸处方,以便在社区实施推广。
, 百拇医药
“如今,中心中医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目前中心中医科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4成。最为关键的是,一批以中医为特色的科研项目得以开展,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最终将提高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而这些正是杜兆辉对社区中医发展的要求。
科研带来活力
可以说,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来都是科研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2003年率先推出的“先看病,后结算”优化门诊流程新模式,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又如相继开发出的《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病房查房信息管理优化流程的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等信息化课题研究,都为推进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2007年以后,我提出了‘科研项目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如围绕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所开展的全科教学、师资培养、管理课题的立项。”杜兆辉指出,一方面,从制度上促进中心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如对晋升中级职称者,要求必须有论文、课题,各科自觉加强,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心的科研工作最终被带动起来;另一方面,我们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心从每年业务收入中提取1.5%(约合60万元)作为专门的科研经费,对于获得科研项目的科室、个人给予1~2倍的配套资金,并加强过程使用监督。
“科研工作的开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最为关键的是,科研工作为中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杜兆辉充满希望地说。, 百拇医药(张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