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共识与争议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由数百位国际复苏科学家和临床专家对数千份已经过同行审核的发表论文进行评估、讨论和辩论后制定,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性文献。但是,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和相关的伦理学问题,迄今我们对于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的许多环节仍是一知半解。现行的临床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针对心脏骤停救治中的问题有诸多共识,亦有不少争议。六大共识
A-B-C 改为C-A-B 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经50年,但迄今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并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指南推荐更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若是非医务人员,可以单纯只做按压,因此实施起来更加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