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年第23期
编号:12088273
吴安庆湿温案释(一)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23期
     江南,气候潮湿,是以六淫暂感之病,以余临证所得,湿温恒居十之七八。而其为病,或从阴化,或从阳化,伤气伤血,灼津耗液,亦最为繁苛。若能循吴老所拟之医案而细玩之,亦可得治湿温病之梗概。至若曲折变化,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湿温病正局治法

    湿温一候,身热有起落,汗出不彻,胸闷头重,人迎脉跳动,下利溲赤,渴不引饮,骨节酸痛,辗转难安,舌苔白腻,脉来沉糊。湿与热合,邪已攻蔓三焦,症有化疹、化、耳聋、神昏之变。治以辛淡合剂,透热渗湿。

    处方:光杏仁10g,厚朴3g,赤茯苓12g,飞滑石(包)12g,薄荷(后下)3g,炒香豉10g,青蒿梗10g,梗通草3g,青连翘10g,生米仁12g,白蔻仁(后下)1g,淡竹叶10g。

    湿温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合,阴阳交混,如豆造酱,内外表里,茶饭不思,惰于动作而已。至一侯后,诸恙始渐渐显露。湿与热争,热胜则身热,湿胜则身热落,然其起落之热颇热。湿伤于外,致阳气被抑,故汗出不彻,上蒙清阳而头重特甚;胸中为阴阳升降之道路,湿热不攘,清浊混淆,故闷窒塞,懊不宁;湿热每以肠胃为薮,肠胃受其浸淫而下利,溲少而赤;湿阻于中,津凝不布,故渴不引饮;湿性重著,善流关节,故骨节既酸且痛,辗转难安也;湿温将愈,势必化燥,当其化燥之际,或伤气而透,或伤荣而透痧,而于透痧透之际,邪每上蒙清阳,耳聋神昏,势所必致。

    湿温初起之脉或细数,或大涩或沉糊,而指下总觉郁滞不畅;湿温舌苔无有不腻,湿胜则腻白,热胜则腻黄。至若初步治法,四字可以赅之,日透热渗湿。盖湿温之为病,无非湿包热外,热郁湿中,湿热两分则病解,湿热两合则病剧。透热于湿中,渗湿于热外,使其分而不使其合,吴鞠通之三仁汤,可谓独具只眼矣。杏仁理肺,以宣上焦之湿,厚朴疏脾,以开中焦之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