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年第24期
编号:12088238
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8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24期
     病历简介

    患儿,男,5岁。2011年2月10日初诊。

    患儿微胖,好动活泼,思维敏捷,喜食甜香松脆之物,因近数月便结难下,需7~8天用多种方法才能排便1次,给予蜂蜜水、蔬果、油类通便,肛门塞药或灌药亦不缓解。患儿面部青筋贯鼻梁,口唇燥结如涂浆糊,唇色红而绛,口气秽浊,腹尚柔软,稍有压痛,大便1周未解,与其对话心情急躁,不听家长的教导。脉弦细而数,舌红苔微腻。证属疳火,系久食甘腻之物所致。治宜清泄脾胃之火,佐以通腑泄浊。给予:芦根15g,淡竹叶10g,石膏15g,北沙参10g,生甘草3g,白茅根15g,番泻叶2g(后下)。7剂。

    7天后,大便2天1次,一切正常。

    复诊时,颜面鼻梁青筋变淡,口唇清爽无黏腻之物,口无秽浊之气味,脉细数,舌红苔薄白。宜养胃阴、清脾火,以善后调治。药用:芦根15g,荸荠7g,鲜竹叶1把(小区竹林有采约30g),胖大海5g,梨半只(约50g,去心、取肉及皮),生甘草5g,番泻叶5片(1~2g),1次/日,水煎代饮,15剂。嘱其除喝汤外,荸荠、梨、胖大海均可食用。

    学生 在临床上当今小儿疳证很少见到,今老师所说的“疳火”是否为小儿疳证中一种,因为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小儿营养丰富,生活优裕,很少见到疳证一类虚损羸弱的儿科病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