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年第25期
编号:12088218
我国应用脉络理论防治血管病变成果丰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25期
     记者在6月18日郑州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获悉,经过众多科研院所5年合力攻关,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该项研究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吴以岭院士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脉络理论的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络和脉络,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其功能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营养代谢作用。“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

    吴以岭院士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可以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张运院士主持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关注,该论文发表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其配发的编辑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是国际心血管疾病的难题,这是指急性心梗经过溶栓、放支架开通大血管后,但微血管仍堵塞,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该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色,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制定出多角度、多靶点干预心衰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指导应用影响深远

    现代医学对于心梗、脑梗的介入、溶栓治疗见效快,但严格要求时间性,对于后遗症治疗需要应用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况且长期服用大量西药存在着很多毒副作用。而中药通络干预使用一种药物即可以从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病变的全过程。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反映了络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意义深远。目前在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开展了通络方药的实验研究,在新加坡、美国的医学院校开设了《络病学》课程。在韩国,成立了“中韩国际络病学研究会”,络病学研究成为西方医学探寻东方医学的重点,脉络学研究积极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http://www.100md.com(杨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