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基本要素
临床思维的基点
较大的变异性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是由人体的特异性所决定。人体的个性、特异性是永恒难题,而临床理论只能着眼于“共性规律”。
●病人极少是“千人一面”,而是表现出个体差异。
●疾病过程有个体差异、特异变化及“超常现象”:①年龄、职业、爱好、生活地区的不同;②人体免疫力的不同。
●治疗效果有个体差异:如心理状态、性格、耐受力、医嘱顺从性、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等的差异,常导致实施同样的治疗方案而产生的治疗效果却表现出巨大差异。
一定的隐蔽性①健康意识的增强,致使对疾病认识的难度加大,其中重要因之一是隐蔽程度的增加。亚健康状态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医者中1/3是因疾病痛苦的显性问题而来,2/3是处于身体不适的隐性阶段。特别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考虑更加全面,尤其注意社会、心理问题导致的疾病。②现有的医学水平限制了对疾病的认识,使医生缺乏早发现的能力,无法及时、完整地揭示疾病的实质。
疾病有阶段性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接触病人。可能是疾病的开始,或是疾病的中间期,也可能是疾病的结尾。不同时期的疾病表现必然会存在着较大差别。我们希望最好是观察到疾病的全过程,有些小病可以,而多数疾病实际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诊断——不断修正;治疗——不断选择;预后——灵活看待。所以有人提出,只有病理解剖才是观察疾病的最终阶段。
资料的相对性
临床资料仅相对完整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条件的限制、经济实力的限制、伦理道德的限制等,致使我们收集到的疾病资料总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就收集疾病资料的过程而言,住院优越于门诊、大医院优越于基层医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医院的医生好当!
临床资料仅相对可靠 ①由病人、家属、同事乃至社会提供病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