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是导致全球儿童急性重症腹泻的重要原因,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也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情况,有助于降低该病引起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生长于小肠的上皮细胞内。
胰蛋白酶虽在恒河猴轮状病毒细胞感染中不是必须的,但是在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中却是必须的。胰蛋白酶将VP4分裂为VP5及VP8,VP8是细胞上受体的配体。轮状病毒感染成熟的具有吸附性的小肠上部2/3的上皮绒毛,并在细胞浆中进行轮状病毒RNA的复制及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合成。复制后,感染颗粒被释放进肠腔并且在小肠末端进一步复制,感染通常局限于小肠黏膜。尽管轮状病毒在Propria层及局部淋巴管中可被发现,但是在具有免疫力的患者中,这些部位的复制及系统间的传播不是经常发生的。在免疫妥协患者,轮状病毒可在其肝脏及肾脏复制持续数周至数月造成慢性感染。
, 百拇医药
腹泻 由于小肠的上皮绒毛细胞受感染导致对盐及水分的吸收减少造成,另外,双糖酶活性降低导致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障碍及随后的渗透性腹泻。非结构蛋白4(NSP4)包括一种称为肠毒素的结构,这种蛋白使细胞内Ca2+聚积并引起细胞凋亡。肠毒素还引起Cl-向细胞外流动增加并减少细胞对Na+及H2O的吸收,最终导致腹泻。当然,腹泻的产生也存在一些其他机制。
好转 可能是通过免疫反应的机制发生的。
非免疫机制 小肠蠕动的增加可促进病毒的排除,成熟上皮绒毛细胞的减少似乎可减少轮状病毒感染及生长的可能性,干扰素可能是由这些受感染的上皮细胞或其内的淋巴细胞产生。
免疫机制 在轮状病毒自然感染第1周内,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轮状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之后1~4个月内,特异性IgG及IgA也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且感染1年后仍可被检出。在轮状病毒感染中产生的分泌性IgA具相应的保护性,在肠道黏膜表面及血清中存在的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在自然感染的研究中对于疾病具有预先的保护性。
, 百拇医药
临床特征
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男多于女。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多数每天<10次,亦可达数十次,量多,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奶水样,无腥臭味,可伴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病程3~8天,少数较长。住院平均天数为5~7天。查体呈轻度至重度不等的脱水外貌。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
也存在无症状性轮状病毒感染。有报道无症状性感染存在于76%的新生儿、46%的1~6个月婴儿、34%的7~24个月幼儿,47%的25个月~6岁的儿童中也可观察到。本病存在肠外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
, 百拇医药
轮状病毒最初是在电镜下被检出的。但是,目前存在多种检测方法:①电镜检测放射免疫电泳法(RIA)是最早的免疫测定;②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NA-PAGE)是轮状病毒检测的替代方法;③酶免疫测定(EIA)的非放免电泳法虽为实验室中一项重要的免疫测定法,但因为操作步骤复杂,需时长,且对于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是最普遍的方法;④乳胶凝集试验,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94.8%;⑤自动胶体光度免疫测定系统(LPIA),它对凝集作用的定量测定有一定的发展。
治疗
目前,被广泛应用且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对防止因腹泻而致的脱水有肯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或持续性腹泻仍有其不足之处。现将临床上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一些药物简介如下。
利巴韦林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均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然而,当利巴韦林与聚(L)、聚(C)或中草药联合应用时,在许多患者中可获得可喜的临床疗效。
, 百拇医药
α-干扰素 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聚(L)、聚(C12U) 在最近的研究中已显示了抗轮状病毒的能力。当用其治疗时,病毒效价会降低,在接种前即可发生。可能是由于聚(L)、聚(C12U)增加了干扰素的产生。
双歧杆菌 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了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免疫球蛋白制剂 在日本、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均有人类轮状病毒免疫母牛的晚期初乳口服预防及治疗的报道,初乳组大多数病例在48小时内腹泻即停止,而轮状病毒抗体在多数病例中72小时内即不能检出。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SIgA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IgY,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不良反应尚不清楚。
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 有一些报道显示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在中国的研究表明,用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性脑炎可以缩短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时间,脑电图的缓解率达85.7%。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不仅具有抗HIV的活性,而且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具有治疗效果。在中国少数临床研究中,硝苯地平及潘生丁也显示了抗病毒活性。
, http://www.100md.com
茶叶、松子提取物及可可色素 它们通过抑制CPE而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并且可可色素可抑制轮状病毒的细胞内复制,因而它们也具有抗病毒作用。
中药 中国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提取用来治疗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草药以粉、汤或液体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其对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它们大多数是口服,但近年来也可通过静脉、肌肉注射及艾灸的方式被用于治疗,使排毒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愈率>90%。与利巴韦林或聚(I)聚(C)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中草药显示了更强的抗病毒能力。
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能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恢复期儿童血清中TNF-ɑ的水平。小儿止泻片及小儿速泻停能增加肠道分泌性IgA的分泌。
据《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 http://www.100md.com(焦富勇 康华 王可胜 综述 苏祖佑)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生长于小肠的上皮细胞内。
胰蛋白酶虽在恒河猴轮状病毒细胞感染中不是必须的,但是在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中却是必须的。胰蛋白酶将VP4分裂为VP5及VP8,VP8是细胞上受体的配体。轮状病毒感染成熟的具有吸附性的小肠上部2/3的上皮绒毛,并在细胞浆中进行轮状病毒RNA的复制及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合成。复制后,感染颗粒被释放进肠腔并且在小肠末端进一步复制,感染通常局限于小肠黏膜。尽管轮状病毒在Propria层及局部淋巴管中可被发现,但是在具有免疫力的患者中,这些部位的复制及系统间的传播不是经常发生的。在免疫妥协患者,轮状病毒可在其肝脏及肾脏复制持续数周至数月造成慢性感染。
, 百拇医药
腹泻 由于小肠的上皮绒毛细胞受感染导致对盐及水分的吸收减少造成,另外,双糖酶活性降低导致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障碍及随后的渗透性腹泻。非结构蛋白4(NSP4)包括一种称为肠毒素的结构,这种蛋白使细胞内Ca2+聚积并引起细胞凋亡。肠毒素还引起Cl-向细胞外流动增加并减少细胞对Na+及H2O的吸收,最终导致腹泻。当然,腹泻的产生也存在一些其他机制。
好转 可能是通过免疫反应的机制发生的。
非免疫机制 小肠蠕动的增加可促进病毒的排除,成熟上皮绒毛细胞的减少似乎可减少轮状病毒感染及生长的可能性,干扰素可能是由这些受感染的上皮细胞或其内的淋巴细胞产生。
免疫机制 在轮状病毒自然感染第1周内,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轮状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之后1~4个月内,特异性IgG及IgA也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且感染1年后仍可被检出。在轮状病毒感染中产生的分泌性IgA具相应的保护性,在肠道黏膜表面及血清中存在的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在自然感染的研究中对于疾病具有预先的保护性。
, 百拇医药
临床特征
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男多于女。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多数每天<10次,亦可达数十次,量多,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奶水样,无腥臭味,可伴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病程3~8天,少数较长。住院平均天数为5~7天。查体呈轻度至重度不等的脱水外貌。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
也存在无症状性轮状病毒感染。有报道无症状性感染存在于76%的新生儿、46%的1~6个月婴儿、34%的7~24个月幼儿,47%的25个月~6岁的儿童中也可观察到。本病存在肠外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
, 百拇医药
轮状病毒最初是在电镜下被检出的。但是,目前存在多种检测方法:①电镜检测放射免疫电泳法(RIA)是最早的免疫测定;②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NA-PAGE)是轮状病毒检测的替代方法;③酶免疫测定(EIA)的非放免电泳法虽为实验室中一项重要的免疫测定法,但因为操作步骤复杂,需时长,且对于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是最普遍的方法;④乳胶凝集试验,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94.8%;⑤自动胶体光度免疫测定系统(LPIA),它对凝集作用的定量测定有一定的发展。
治疗
目前,被广泛应用且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对防止因腹泻而致的脱水有肯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或持续性腹泻仍有其不足之处。现将临床上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一些药物简介如下。
利巴韦林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均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然而,当利巴韦林与聚(L)、聚(C)或中草药联合应用时,在许多患者中可获得可喜的临床疗效。
, 百拇医药
α-干扰素 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聚(L)、聚(C12U) 在最近的研究中已显示了抗轮状病毒的能力。当用其治疗时,病毒效价会降低,在接种前即可发生。可能是由于聚(L)、聚(C12U)增加了干扰素的产生。
双歧杆菌 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了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免疫球蛋白制剂 在日本、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均有人类轮状病毒免疫母牛的晚期初乳口服预防及治疗的报道,初乳组大多数病例在48小时内腹泻即停止,而轮状病毒抗体在多数病例中72小时内即不能检出。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SIgA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IgY,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不良反应尚不清楚。
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 有一些报道显示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在中国的研究表明,用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性脑炎可以缩短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时间,脑电图的缓解率达85.7%。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不仅具有抗HIV的活性,而且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具有治疗效果。在中国少数临床研究中,硝苯地平及潘生丁也显示了抗病毒活性。
, http://www.100md.com
茶叶、松子提取物及可可色素 它们通过抑制CPE而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并且可可色素可抑制轮状病毒的细胞内复制,因而它们也具有抗病毒作用。
中药 中国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提取用来治疗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草药以粉、汤或液体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其对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它们大多数是口服,但近年来也可通过静脉、肌肉注射及艾灸的方式被用于治疗,使排毒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愈率>90%。与利巴韦林或聚(I)聚(C)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中草药显示了更强的抗病毒能力。
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能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恢复期儿童血清中TNF-ɑ的水平。小儿止泻片及小儿速泻停能增加肠道分泌性IgA的分泌。
据《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 http://www.100md.com(焦富勇 康华 王可胜 综述 苏祖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