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糖尿病认知误区(中)
误区四: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不会是糖尿病
有人认为很多患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无疑,“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因为血糖升高造成大量糖分从尿中丢失,带出大量水分,一方面造成体内脱水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大量糖分丢失而使人易饥多食,但由于大量的糖分丢失,也使得人体变得消瘦。一般说来,血糖水平>10 mmol/L,尿中才会出现糖,进而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对于空腹血糖水平>7mmol/'L,但<10mmol/L的患者,尽管其“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同样也要诊断为糖尿病。特别是老年人肾糖阈值增高,对血糖反应不敏感,虽然血糖已经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仍无尿糖,故“三多一少”症状会在患病多年后才出现。
误区五: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服用75g葡萄糖粉2小时后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假如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则需要在另外一个时间重新检测上述指标,如血糖水平再次符合诊断标准,才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有时检测空腹血糖正常就以为没有糖尿病,其实未必。因为空腹血糖正常,但如果餐后血糖很高,同样也可诊断为糖尿病,这种情况多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
, http://www.100md.com
因此,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对于空腹血糖>5.6mmol/L,且肥胖的人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避免漏诊。
误区六:糖尿病前期无需重视
如果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这段时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其共分为4种类型:①5.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而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②空腹血糖≤5.6mmol/L,而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称为糖耐量受损(简称IGT);③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即IFG+IGT);④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因此,必须重视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并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才能避免进展为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误区七:葡萄糖耐量降低没危害
葡萄糖耐量降低指口服葡萄糖75 g 2小时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这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血糖之间的一种情况,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阶段。葡萄糖耐量降低还容易发生大血管病变,使冠心病、高血压发生率增加;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眼底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或发生肾脏病变。在人群中应进行血糖普查,尤其对肥胖者和血脂升高的人更要警惕。对葡萄糖耐量降低的人群,至少每年随诊1~2次,同时做血糖测定。
误区八:检查血糖正常后不需要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检查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血糖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比较理想的用以评测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些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即使血糖经常不在达标范围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也在正常水平;相反,糖化血红蛋白超标,血糖却可以在正常范围。因为我们测定血糖的时间往往在早晨,午餐和晚餐的血糖如何经常无法知晓,此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且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与否的限制,受干扰因素较少,而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一项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更符合糖尿病的定义。
因此,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操作简便、价格适宜、糖尿病漏诊率低的检查指标。
误区九: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只要检查血糖即可
从诊断而言,血糖依然是确诊的唯一指标。但是,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障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发展可发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包括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因此,除了检查血糖之外,患者应该每3个月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查1次眼底,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及心电图。每次就诊时,至少要观察血糖、血压和血脂这3个指标。, http://www.100md.com(包薇萍)
有人认为很多患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无疑,“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因为血糖升高造成大量糖分从尿中丢失,带出大量水分,一方面造成体内脱水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大量糖分丢失而使人易饥多食,但由于大量的糖分丢失,也使得人体变得消瘦。一般说来,血糖水平>10 mmol/L,尿中才会出现糖,进而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对于空腹血糖水平>7mmol/'L,但<10mmol/L的患者,尽管其“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同样也要诊断为糖尿病。特别是老年人肾糖阈值增高,对血糖反应不敏感,虽然血糖已经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仍无尿糖,故“三多一少”症状会在患病多年后才出现。
误区五: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服用75g葡萄糖粉2小时后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假如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则需要在另外一个时间重新检测上述指标,如血糖水平再次符合诊断标准,才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有时检测空腹血糖正常就以为没有糖尿病,其实未必。因为空腹血糖正常,但如果餐后血糖很高,同样也可诊断为糖尿病,这种情况多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
, http://www.100md.com
因此,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对于空腹血糖>5.6mmol/L,且肥胖的人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避免漏诊。
误区六:糖尿病前期无需重视
如果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这段时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其共分为4种类型:①5.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而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②空腹血糖≤5.6mmol/L,而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称为糖耐量受损(简称IGT);③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即IFG+IGT);④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因此,必须重视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并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才能避免进展为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误区七:葡萄糖耐量降低没危害
葡萄糖耐量降低指口服葡萄糖75 g 2小时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这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血糖之间的一种情况,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阶段。葡萄糖耐量降低还容易发生大血管病变,使冠心病、高血压发生率增加;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眼底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或发生肾脏病变。在人群中应进行血糖普查,尤其对肥胖者和血脂升高的人更要警惕。对葡萄糖耐量降低的人群,至少每年随诊1~2次,同时做血糖测定。
误区八:检查血糖正常后不需要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检查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血糖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比较理想的用以评测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些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即使血糖经常不在达标范围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也在正常水平;相反,糖化血红蛋白超标,血糖却可以在正常范围。因为我们测定血糖的时间往往在早晨,午餐和晚餐的血糖如何经常无法知晓,此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且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与否的限制,受干扰因素较少,而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一项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更符合糖尿病的定义。
因此,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操作简便、价格适宜、糖尿病漏诊率低的检查指标。
误区九: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只要检查血糖即可
从诊断而言,血糖依然是确诊的唯一指标。但是,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障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发展可发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包括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因此,除了检查血糖之外,患者应该每3个月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查1次眼底,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及心电图。每次就诊时,至少要观察血糖、血压和血脂这3个指标。, http://www.100md.com(包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