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补阳还五汤
编号:13699672
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30例临床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45
     摘 要 目的:探讨运用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CT诊断明确的中风患者,辩证为气虚血瘀型,采用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0例,并与口服消栓颗粒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四逆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温阳通络、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扶正祛邪的作用。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四逆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温阳益气 疗效观察

    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高危病,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低治愈率,在中国城乡均居各类死因的第2位。据统计,大约有3/4的存活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眼歪斜和口角流涎等,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就相当关键。目前临床辨证分型中气虚血瘀型最多,故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和地龙组成,主治元气亏虚、气不能推动血行而见脉络淤阻的中风后遗症,而笔者临床善用四逆汤合补阳还五汤(简称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后遗症[1],临床体会用四逆补阳还五汤比补阳还五汤效果更佳,现将2012-2013年笔者运用四逆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0例,取得了极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6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为中风,急性期已过,留有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型。主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次症表现为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面色黄白、肌肉痿软、舌质淡胖或瘀点瘀斑、舌苔白,脉沉或缓等。其中出血性中风25例,缺血性中风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0岁,病程10天~2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1岁,病程15天~1年6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内服中药及病因治疗,用温阳通络、益气活血法,选用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方药:制附片(先煎)15~45g,干姜10~20g,炙甘草10~30g,黄芪30~120g,当归10~15g,赤芍10~15g,川芎15~30g,桃仁10~15g,红花10~15g,地龙10~15g。加减[2]:气虚甚者可选加人参或党参,以益气通络;若肝肾虚损,风中经络而致瘫患者可以选加淫羊藿并重用,以补肝肾,通血脉,散风邪,蠲痹温通;若言语謇涩、口角流涎甚者,可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行气活血,清心开窍;若口眼歪斜加甚者,可以选加僵蚕、全蝎、白附子,祛风通络;若下肢无力甚者,可以选加淫羊藿、补骨脂、桑寄生、兔丝子,以益精血、补肝肾、强筋骨;若便溏则去桃仁,可以加炒白术健脾燥湿;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便;若小便失禁甚者,可以选加桑螵蛸、益智仁、乌药以温肾固涩;若手足肿胀者,可选桂枝、茯苓、桑枝、薏苡仁以通络除湿,化气利水;若病程稍久,偏瘫不愈者,可以选用全竭、蜈蚣、水蛭活血通络。1剂/日,4周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消栓颗粒口服,4g/次,3次/日,4周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两组均停用其他药物,并嘱患者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捶背、按摩肢体,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标准[3]。①痊愈:语言及肢体运动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自理或正常工作,CT复查脑出血灶完全吸收或部分软化灶、梗死灶消失或遗留软化灶。②显效:语言明显恢复,肌力在Ⅳ以上,生活基本自理,CT复查脑出血吸收60%以上,梗死灶明显减小。③好转:语言有一定恢复,肌力在Ⅲ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CT复查脑出血吸收不足60%,梗死灶减小不明显。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结 果

    治疗效果治疗组:好转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4%。对照组: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例1:患者,男,57岁,2013年5月30日就诊。因突发右侧肢体障碍伴言语蹇涩1天入住我院中风科。入院后经过头部CT:诊断为“左侧颞叶,顶叶脑梗塞”,经过西医相关处理及中医药治疗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患者右侧肢体偏瘫,言语謇涩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性格孤僻,不愿住院继续治疗,要求出院门诊诊治。诊症见:患者神清,形体偏胖,精神萎昧,怕冷、疲乏,头倾视深,半身不遂,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肌力2级,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口中流涎颇多,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缓。辨证为阳虚血寒夹瘀。治宜温阳通络,益气活血。与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干姜10g,黄芪40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5g,川牛膝15,石菖蒲10g,郁金15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10剂。2013年6月11日:患者儿子前来复诊,代诉服用上方后精神转佳,下肢肌力明显好转,怕冷减轻,口角流涎明显减少。舌脉不详,前方中病,守方再进,逐步调整前方药物剂量,前后坚持服30余剂,已能下床慢步行走,后回访至今未再复发。

    例2:患者,男,80岁,2013年7月20日初诊。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15天前突发左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流涎。经医院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脑梗塞。住院用常规改善脑循环药物及对症治疗1周未见好转,要求出院中医诊治。刻诊患者困倦嗜睡,左侧上下肢不遂,肢软无力,不能独自行走,言语蹇涩,面色萎黄,舌淡胖大有齿痕印,舌边瘀紫,脉沉缓,迟脉不足。辨证为真阳亏虚,气虚血瘀,治宜温阳通络,益气活血。方用四逆补阳还五汤加味: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干姜10g,肉桂10g,黄芪40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5g,川牛膝15,鸡血藤15g,炙甘草10g,10剂。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上,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行动自如,言语清晰,生活自理,并可从事一般性体力劳动,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http://www.100md.com(刘显红 郑安敏)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补阳还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