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名溯源
摘 要 中风为古代四大顽症(风、痨、臌、膈)之首。“中风”一名始见于《素问·风论》,但与今日所论之中风却是名同实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一次提出中风的病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医方》中首次提出了“脑充血”和“脑贫血”的名称,几千年来历经衍变,由于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不一,其名称繁多、混乱,如“偏枯”、“大厥”、“薄厥”、“类中风”、“内风”、“昏仆”、“脑充血”和“脑贫血”等。关键词 中风 病名 溯源 文献研究
中医上讲,中风是由人体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向上侵犯至脑,发生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严重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为卒中[1]。跟西医中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相同。中风因起病急骤,变化多端及“善行数变”的特点,故称为“中风”。历代医家将中风命名为“大厥”、“薄厥”、“类中风”、“内风”、“脑充血”和“脑贫血”等,名称混杂。本文仅对历代文献中风病名的不同论述作简单探讨。
先秦时期
目前,关于中风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2],但《内经》中并没有中风病名,而是以与中风表现相关的不同病名如“薄厥”“偏枯”、“偏风”、“痱”、“大厥”、等代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灵枢·刺节真邪》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