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的CT与MRI表现及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对比诊断的效果。方法:对72例鞍区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然后进行手术病理确诊,分析CT与MRI诊断的病理符合率。结果:CT诊断符合率(83.3%)明显高于MRI诊断符合率(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鞍区肿瘤,CT诊断效果较好,MRI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确切部位、浸及范围和邻近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 鞍区肿瘤 影像诊断 CT MRI
鞍区肿瘤是指发生于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肿瘤,其种类较多,目前主要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此次对72例鞍区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然后进行手术病理确诊,探讨和分析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鞍区肿瘤患者72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鞍区肿瘤。其中垂体瘤33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畸胎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脊索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主要表现:呕吐和头痛,视物不清和视力下降,垂体功能低下,泌乳素增高,闭经,肢端肥大和尿崩症等。
方法:①CT检查:用GE64排CT进行颅脑或垂体平扫+增强扫描,层厚2~5mm,造影剂为碘海醇50~80ml。②MRI检查: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进行颅脑或蝶鞍平扫+增强扫描,层厚2~5mm;造影剂为0.01mmol/kg钆喷酸葡胺。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T诊断符合率83.3%(60/72),明显高于MRI诊断符合率70.8%(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鞍区肿瘤可以根据其发病部位、形态、密度或信号来诊断,但由于其种类多,且解剖结构复杂,不同肿瘤CT和MRI表现不一样。因此,对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掌握,能够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垂体瘤: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分为大腺瘤和微腺瘤。①垂体大腺瘤:CT主要表现鞍内占位,大多呈圆形或分叶状,能够向鞍上或者两侧生长,平扫大多为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部分肿瘤内会出现出血和囊变,而急性出血则为高密度,其他的则为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出现蝶鞍扩大时,可出现鞍底下凹且变薄和侵蚀或破坏。MRI表现为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和鞍旁或鞍下延伸,T1和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为等信号,病变能包绕和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及使视交叉受压移位,在瘤体内可能会有出血和坏死或囊变,而表现出相应的信号;大的肿瘤常会对第三脑室造成压迫,进而导致双侧脑室积水。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常出现明显强化。②垂体微腺瘤:CT表现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大多数为低密度,垂体上缘隆起,高度增加,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变薄和下凹以及侵蚀,动态增强早期因强化程度不及正常垂体呈低密度,晚期因强化持续时间长而呈高密度;MRI表现:垂体内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低于正常垂体信号,T2加权分界不明显,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增强扫描,正常垂体强化明显而瘤体不强化或轻微强化。本组病理确诊垂体瘤33例,其中,垂体大腺瘤30例,18例为等或高密度,11例合并出血、坏死,5例出现钙化,25例有明显强化。
颅咽管瘤颅咽管瘤:是鞍区一种常见的肿瘤,好发于儿童,多位于鞍上,主要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特征性表现为肿瘤内钙化,钙化形态不一,可呈沿囊壁的壳状钙化,也可呈实体肿瘤内斑点状或不规则状钙化,还可以呈团块状钙化,鞍上型和鞍内型肿瘤均有钙化,而其他鞍部病变极少出现钙化。本组病理确诊颅咽管瘤13例,其中11例有钙化,2例无钙化,但结合发生于鞍上池、低密度及肿瘤小等表现而诊断正确。
脑膜瘤:①CT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团块,有时会呈现颗粒状和星状或者均匀一致的钙化情况,很少出现囊变;②MRI上T1WI为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信号相似,表现为等信号,但与脑白质比较则为低信号,在T2WI上被等信号掩盖;增强后,肿瘤显著且均匀强化。脑膜瘤内可有钙化,常伴有颅底骨质硬化,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本组7例,5例颅骨骨质改变,4例见脑膜尾征。
胶质瘤:鞍区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为多,可发生于鞍上或鞍内,多为囊实性或实性,肿瘤常较大,边界多不清,常无瘤周水肿。CT为低、等、高及混杂密度,MRI为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瘤内多有囊变,钙化和出血少见,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无增强或有轻度增强。本组6例,鞍上4例,鞍内型2例,未见钙化。
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小儿和青少年,鞍区生殖细胞瘤好发于第三脑室底、垂体柄和鞍内,前者可向上长入第三脑室。多表现为实性肿块,少数可有出血、坏死,其特征性表现为无钙化。CT多为高密度,部分仅表现为垂体柄增粗;MRI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出血坏死者呈混杂信号,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环状强化,本组5例,3例呈实性肿块,1例合并出血、囊变;3例有明显强化。
畸胎瘤:好发于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男多于女,有特定的影像学特征,多为实性肿瘤,成分复杂,钙化和囊变多见,且肿瘤通常含有脂肪、胆固醇甚至牙齿或骨。CT平扫多呈分叶状或圆形囊实性肿块,可含钙化、囊液和脂肪;MRI实性部分T1加权呈等信号,T2加权呈高或等信号,内可有脂肪和钙化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常明显强化。但肿瘤内也可以不含脂肪,本组3例,有1例不含脂肪,呈实性肿块并钙化而误诊。
海绵状血管瘤:①CT为鞍旁圆形或哑铃形均匀高或等密度影,内无钙化,瘤周无水肿,增强后有强化。②MRI呈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也为高信号,且病灶内无血管流空效应和肿瘤钙化,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有出血,MRI的T2像有含铁血红蛋白沉积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本组3例,2例MRI可见含铁血红蛋白沉积。
脊索瘤:①CT表现鞍区膨胀性混杂密度肿块,内有散在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影,形态不规则,邻近骨质有溶骨性骨质破坏;②MRI上肿瘤表现TlWI略低于和等于脑组织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为不规则无信号区。本组1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①cT示鞍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并突向鞍上池生长,两侧颈内动脉被包埋,蝶鞍扩大;轻度均匀强化,并鞍区骨质破坏、吸收;②MRI上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内见低信号流空血管影,肿块压迫周围组织。本组1例。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本组病例中,鞍区肿瘤CT诊断符合率83.3%(60/72)明显高于MRI诊断符合率70.8%(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鞍区颅咽管瘤等钙化发生率很高有关,而CT对钙化敏感。
总之,临床上采用CT对鞍区肿瘤进行诊断,尤其是颅咽管瘤,具有非常好的诊断效果。采用MRI对鞍区肿瘤进行诊断,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确切部位、侵及范围和邻近结构的变化。, 百拇医药(陈春兵 邱毅)
关键词 鞍区肿瘤 影像诊断 CT MRI
鞍区肿瘤是指发生于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肿瘤,其种类较多,目前主要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此次对72例鞍区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然后进行手术病理确诊,探讨和分析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鞍区肿瘤患者72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鞍区肿瘤。其中垂体瘤33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畸胎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脊索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主要表现:呕吐和头痛,视物不清和视力下降,垂体功能低下,泌乳素增高,闭经,肢端肥大和尿崩症等。
方法:①CT检查:用GE64排CT进行颅脑或垂体平扫+增强扫描,层厚2~5mm,造影剂为碘海醇50~80ml。②MRI检查: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进行颅脑或蝶鞍平扫+增强扫描,层厚2~5mm;造影剂为0.01mmol/kg钆喷酸葡胺。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T诊断符合率83.3%(60/72),明显高于MRI诊断符合率70.8%(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鞍区肿瘤可以根据其发病部位、形态、密度或信号来诊断,但由于其种类多,且解剖结构复杂,不同肿瘤CT和MRI表现不一样。因此,对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掌握,能够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垂体瘤: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分为大腺瘤和微腺瘤。①垂体大腺瘤:CT主要表现鞍内占位,大多呈圆形或分叶状,能够向鞍上或者两侧生长,平扫大多为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部分肿瘤内会出现出血和囊变,而急性出血则为高密度,其他的则为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出现蝶鞍扩大时,可出现鞍底下凹且变薄和侵蚀或破坏。MRI表现为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和鞍旁或鞍下延伸,T1和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为等信号,病变能包绕和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及使视交叉受压移位,在瘤体内可能会有出血和坏死或囊变,而表现出相应的信号;大的肿瘤常会对第三脑室造成压迫,进而导致双侧脑室积水。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常出现明显强化。②垂体微腺瘤:CT表现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大多数为低密度,垂体上缘隆起,高度增加,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变薄和下凹以及侵蚀,动态增强早期因强化程度不及正常垂体呈低密度,晚期因强化持续时间长而呈高密度;MRI表现:垂体内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低于正常垂体信号,T2加权分界不明显,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增强扫描,正常垂体强化明显而瘤体不强化或轻微强化。本组病理确诊垂体瘤33例,其中,垂体大腺瘤30例,18例为等或高密度,11例合并出血、坏死,5例出现钙化,25例有明显强化。
颅咽管瘤颅咽管瘤:是鞍区一种常见的肿瘤,好发于儿童,多位于鞍上,主要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特征性表现为肿瘤内钙化,钙化形态不一,可呈沿囊壁的壳状钙化,也可呈实体肿瘤内斑点状或不规则状钙化,还可以呈团块状钙化,鞍上型和鞍内型肿瘤均有钙化,而其他鞍部病变极少出现钙化。本组病理确诊颅咽管瘤13例,其中11例有钙化,2例无钙化,但结合发生于鞍上池、低密度及肿瘤小等表现而诊断正确。
脑膜瘤:①CT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团块,有时会呈现颗粒状和星状或者均匀一致的钙化情况,很少出现囊变;②MRI上T1WI为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信号相似,表现为等信号,但与脑白质比较则为低信号,在T2WI上被等信号掩盖;增强后,肿瘤显著且均匀强化。脑膜瘤内可有钙化,常伴有颅底骨质硬化,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本组7例,5例颅骨骨质改变,4例见脑膜尾征。
胶质瘤:鞍区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为多,可发生于鞍上或鞍内,多为囊实性或实性,肿瘤常较大,边界多不清,常无瘤周水肿。CT为低、等、高及混杂密度,MRI为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瘤内多有囊变,钙化和出血少见,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无增强或有轻度增强。本组6例,鞍上4例,鞍内型2例,未见钙化。
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小儿和青少年,鞍区生殖细胞瘤好发于第三脑室底、垂体柄和鞍内,前者可向上长入第三脑室。多表现为实性肿块,少数可有出血、坏死,其特征性表现为无钙化。CT多为高密度,部分仅表现为垂体柄增粗;MRI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出血坏死者呈混杂信号,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环状强化,本组5例,3例呈实性肿块,1例合并出血、囊变;3例有明显强化。
畸胎瘤:好发于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男多于女,有特定的影像学特征,多为实性肿瘤,成分复杂,钙化和囊变多见,且肿瘤通常含有脂肪、胆固醇甚至牙齿或骨。CT平扫多呈分叶状或圆形囊实性肿块,可含钙化、囊液和脂肪;MRI实性部分T1加权呈等信号,T2加权呈高或等信号,内可有脂肪和钙化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常明显强化。但肿瘤内也可以不含脂肪,本组3例,有1例不含脂肪,呈实性肿块并钙化而误诊。
海绵状血管瘤:①CT为鞍旁圆形或哑铃形均匀高或等密度影,内无钙化,瘤周无水肿,增强后有强化。②MRI呈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也为高信号,且病灶内无血管流空效应和肿瘤钙化,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有出血,MRI的T2像有含铁血红蛋白沉积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本组3例,2例MRI可见含铁血红蛋白沉积。
脊索瘤:①CT表现鞍区膨胀性混杂密度肿块,内有散在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影,形态不规则,邻近骨质有溶骨性骨质破坏;②MRI上肿瘤表现TlWI略低于和等于脑组织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为不规则无信号区。本组1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①cT示鞍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并突向鞍上池生长,两侧颈内动脉被包埋,蝶鞍扩大;轻度均匀强化,并鞍区骨质破坏、吸收;②MRI上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内见低信号流空血管影,肿块压迫周围组织。本组1例。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本组病例中,鞍区肿瘤CT诊断符合率83.3%(60/72)明显高于MRI诊断符合率70.8%(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鞍区颅咽管瘤等钙化发生率很高有关,而CT对钙化敏感。
总之,临床上采用CT对鞍区肿瘤进行诊断,尤其是颅咽管瘤,具有非常好的诊断效果。采用MRI对鞍区肿瘤进行诊断,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确切部位、侵及范围和邻近结构的变化。, 百拇医药(陈春兵 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