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与间歇性静力牵伸对提高腘绳肌柔韧性的效果比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6.100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腘绳肌持续性静力牵伸和间歇性静力牵伸两种牵拉方法的比较,探讨这两种牵拉方法对腘绳肌柔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青年人,双侧下肢分别采用被动的持续性静力牵伸和间歇性静力牵伸法对腘绳肌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牵伸方法牵拉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持续性静力牵伸法比间歇性静力牵伸法更有效。
关键词 腘绳肌 柔韧性 静力牵伸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to improve hamstring flexibility
Li Tengfei1 Shang Xinfei2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Jiaozuo City,Henan 4540001
PT Department,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City),1000002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for hamstring muscl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pulling method on the flexibility of hamstring muscle.Methods:20 normal young me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passive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of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for hamstring muscle,and we compared the effect.Results:Two drafting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rac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etween the two methods,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or improving the hamstring flexibility,persistence static stretching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Key words Hamstring muscle;Flexibility;Static stretching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良好的柔韧性不仅能加大动作幅度,使动作随意支配能力准确,还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预防肌肉僵硬和肌肉劳损、减少运动损伤。肌肉柔韧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有效的运动训练和肌肉拉伸法来获得[1]。其中,肌肉拉伸法是根据克虎定律,按照超负荷原理,以增大肌肉或软组织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来发展肌肉柔韧性,并放松肌肉,缓解肌肉酸疼及恢复疲劳的一种牵拉方法,分为静力拉伸和动力拉伸法。静力牵伸法是以缓慢的动作拉伸软组织,软组织不因突然受力或用力过猛而发生拉伤,而且也不会激发牵张反射,其机理是通过肌腱连接处高尔基感受器的反应,诱发一种反射性的抑制性冲动,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缓解酸痛、促进恢复的效果,但需要适当的力与一定的时间。有关静力拉伸法的牵拉频率和牵拉的持续时间,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研究显示,1次/日、牵拉持续30~60秒/次即可),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却缺乏在牵拉的总持续时间相同情况下,持续性牵伸与间歇性牵伸这两种方法的比较,这也正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方向。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名健康正常的青年,年龄21~25岁,平均(22.13±1.26)岁,均无明显髋、膝、大腿或腰部病史、受试者应理解试验目的。分别记录受试者牵拉前左、右侧下肢腘绳肌的柔韧性数据,左侧(13.99±6.89),右侧(13.80±6.71),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P>0.05(P=0.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试者的左、右侧下肢腘绳肌的柔韧性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方案:采取两种不同的牵伸方法分别牵拉20名受试者的左、右侧下肢。左侧下肢采用持续性牵伸:牵拉1次/日,1组/次,持续时间30秒/组。右侧下肢采用间歇性牵伸:牵拉1次/日,牵拉时间10秒/组,间隔时间10秒。共牵拉2周,要求每日的牵拉训练尽可能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下午16:00左右),并在每日牵拉前让受试者做3分钟的有节奏慢跑的热身运动。在试验前、后采用坐位、体前屈的方法测量受试者的腘绳肌柔韧性。在2周的牵拉实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应避免做剧烈以及有关腘绳肌受到牵拉的各种运动。②腘绳肌牵伸方法:采用临床上常用的直腿抬高技术进行牵伸,受试者尽可能平卧,躯干保持正直。下肢与躯干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踝关节始终保持中立位,在髋关节无任何内、外旋情况下伸膝被动抬高,直至受试者有不适感(采用评定疼痛的VAS量表,要求达到5)为止,然后维持相应的牵拉时间。
评定指标:测试体位:受试者坐位,躯干保持直立并与下肢呈直角(髋关节屈曲90°),被测下肢伸直放于床上,并且躯干与被测下肢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自然垂于床面,被测下肢足趾指向天花板及踝关节保持中立位,髋关节无任何内、外旋,膝关节处于0°位,双上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并将双手重叠放置,然后受试者前屈躯干,在前屈躯干过程中,躯干应始终保持直立(不应出现圆背),直至股后侧有轻度牵伸感(VAS评定到5),测量双手中指指尖到足底平平面的距离。测量3次,取平均成绩,记录的成绩以厘米为单位,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以足底平面为界,即0cm,超过足底平面为正直并在数值前加“+”,未超过为负数并在数值前加“-”。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录入,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采用配对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2周牵拉后,左右侧下肢的腘绳肌柔韧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与牵拉前比较,P=0.0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持续性牵伸方法的腘绳肌柔韧性提高的平均值比采用间歇性牵伸方法要高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持续性牵伸方法比间歇性牵伸方法更有效。
讨 论
腘绳肌是大腿后面的主要肌群,由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头肌的长头腱组成,其作用是伸髋屈膝,这两种作用不会同时出现,而是经常需要我们同时完成屈髋伸膝的动作(如保持常坐位、弯腰取物等),这就需要腘绳肌有一定的柔韧性[2]。临床上长期卧床制动和肢体瘫患者,由于腘绳肌缩短而无法完成床上转移和各种应用性的动作,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训练中要防止牵拉过程中的代偿动作,如躯干弯曲。牵拉前还要做一定的准备活动,这样可使机体组织的温度略升高,肌肉黏滞度降低,使结缔组织的机械机能改善,从而牵拉效果更佳明显。同时较高温度也能使结缔组织的伸展性最大而损伤的危险性最小。
本试验结果表明,持续性静力牵伸法比间歇性静力牵伸法效果更佳。间歇性牵伸方法没有起到效果积累的作用,虽然牵拉总时一样都是30秒,但由于间歇性牵伸分成了3次,10秒/次,然而在这10秒却不足以引起肌腱处的高尔基感受器充分的反应,也没有使肌纤维得到相应的变化,因此效果不佳[3]。
持续性静力牵张法和间歇性静力牵张法均能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但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持续性静力牵张法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黄彩华,高松龄.PNF伸展和静态伸展对大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影响[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20(3):94-97.
2 刘洁.人体柔韧素质综述[N].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3):106-108.
3 李永志,刘重生,李愿.体育教学中静力性柔韧性练习停顿时间的实验研究[N].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93-94., 百拇医药(李腾飞 商鑫飞)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腘绳肌持续性静力牵伸和间歇性静力牵伸两种牵拉方法的比较,探讨这两种牵拉方法对腘绳肌柔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青年人,双侧下肢分别采用被动的持续性静力牵伸和间歇性静力牵伸法对腘绳肌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牵伸方法牵拉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持续性静力牵伸法比间歇性静力牵伸法更有效。
关键词 腘绳肌 柔韧性 静力牵伸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to improve hamstring flexibility
Li Tengfei1 Shang Xinfei2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Jiaozuo City,Henan 4540001
PT Department,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City),1000002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for hamstring muscl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pulling method on the flexibility of hamstring muscle.Methods:20 normal young me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passive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of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for hamstring muscle,and we compared the effect.Results:Two drafting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rac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etween the two methods,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or improving the hamstring flexibility,persistence static stretching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intermittent static stretching.
Key words Hamstring muscle;Flexibility;Static stretching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良好的柔韧性不仅能加大动作幅度,使动作随意支配能力准确,还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预防肌肉僵硬和肌肉劳损、减少运动损伤。肌肉柔韧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有效的运动训练和肌肉拉伸法来获得[1]。其中,肌肉拉伸法是根据克虎定律,按照超负荷原理,以增大肌肉或软组织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来发展肌肉柔韧性,并放松肌肉,缓解肌肉酸疼及恢复疲劳的一种牵拉方法,分为静力拉伸和动力拉伸法。静力牵伸法是以缓慢的动作拉伸软组织,软组织不因突然受力或用力过猛而发生拉伤,而且也不会激发牵张反射,其机理是通过肌腱连接处高尔基感受器的反应,诱发一种反射性的抑制性冲动,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缓解酸痛、促进恢复的效果,但需要适当的力与一定的时间。有关静力拉伸法的牵拉频率和牵拉的持续时间,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研究显示,1次/日、牵拉持续30~60秒/次即可),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却缺乏在牵拉的总持续时间相同情况下,持续性牵伸与间歇性牵伸这两种方法的比较,这也正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方向。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名健康正常的青年,年龄21~25岁,平均(22.13±1.26)岁,均无明显髋、膝、大腿或腰部病史、受试者应理解试验目的。分别记录受试者牵拉前左、右侧下肢腘绳肌的柔韧性数据,左侧(13.99±6.89),右侧(13.80±6.71),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P>0.05(P=0.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试者的左、右侧下肢腘绳肌的柔韧性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方案:采取两种不同的牵伸方法分别牵拉20名受试者的左、右侧下肢。左侧下肢采用持续性牵伸:牵拉1次/日,1组/次,持续时间30秒/组。右侧下肢采用间歇性牵伸:牵拉1次/日,牵拉时间10秒/组,间隔时间10秒。共牵拉2周,要求每日的牵拉训练尽可能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下午16:00左右),并在每日牵拉前让受试者做3分钟的有节奏慢跑的热身运动。在试验前、后采用坐位、体前屈的方法测量受试者的腘绳肌柔韧性。在2周的牵拉实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应避免做剧烈以及有关腘绳肌受到牵拉的各种运动。②腘绳肌牵伸方法:采用临床上常用的直腿抬高技术进行牵伸,受试者尽可能平卧,躯干保持正直。下肢与躯干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踝关节始终保持中立位,在髋关节无任何内、外旋情况下伸膝被动抬高,直至受试者有不适感(采用评定疼痛的VAS量表,要求达到5)为止,然后维持相应的牵拉时间。
评定指标:测试体位:受试者坐位,躯干保持直立并与下肢呈直角(髋关节屈曲90°),被测下肢伸直放于床上,并且躯干与被测下肢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自然垂于床面,被测下肢足趾指向天花板及踝关节保持中立位,髋关节无任何内、外旋,膝关节处于0°位,双上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并将双手重叠放置,然后受试者前屈躯干,在前屈躯干过程中,躯干应始终保持直立(不应出现圆背),直至股后侧有轻度牵伸感(VAS评定到5),测量双手中指指尖到足底平平面的距离。测量3次,取平均成绩,记录的成绩以厘米为单位,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以足底平面为界,即0cm,超过足底平面为正直并在数值前加“+”,未超过为负数并在数值前加“-”。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录入,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采用配对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2周牵拉后,左右侧下肢的腘绳肌柔韧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与牵拉前比较,P=0.0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持续性牵伸方法的腘绳肌柔韧性提高的平均值比采用间歇性牵伸方法要高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持续性牵伸方法比间歇性牵伸方法更有效。
讨 论
腘绳肌是大腿后面的主要肌群,由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头肌的长头腱组成,其作用是伸髋屈膝,这两种作用不会同时出现,而是经常需要我们同时完成屈髋伸膝的动作(如保持常坐位、弯腰取物等),这就需要腘绳肌有一定的柔韧性[2]。临床上长期卧床制动和肢体瘫患者,由于腘绳肌缩短而无法完成床上转移和各种应用性的动作,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训练中要防止牵拉过程中的代偿动作,如躯干弯曲。牵拉前还要做一定的准备活动,这样可使机体组织的温度略升高,肌肉黏滞度降低,使结缔组织的机械机能改善,从而牵拉效果更佳明显。同时较高温度也能使结缔组织的伸展性最大而损伤的危险性最小。
本试验结果表明,持续性静力牵伸法比间歇性静力牵伸法效果更佳。间歇性牵伸方法没有起到效果积累的作用,虽然牵拉总时一样都是30秒,但由于间歇性牵伸分成了3次,10秒/次,然而在这10秒却不足以引起肌腱处的高尔基感受器充分的反应,也没有使肌纤维得到相应的变化,因此效果不佳[3]。
持续性静力牵张法和间歇性静力牵张法均能提高腘绳肌的柔韧性,但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持续性静力牵张法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黄彩华,高松龄.PNF伸展和静态伸展对大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影响[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20(3):94-97.
2 刘洁.人体柔韧素质综述[N].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3):106-108.
3 李永志,刘重生,李愿.体育教学中静力性柔韧性练习停顿时间的实验研究[N].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93-94., 百拇医药(李腾飞 商鑫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