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24 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使用24 h动态血压诊断法对其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并整理所得数据,结合数据对其病情等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结果:200例患者中,杓型高血压71例(35.50%),非杓型129例(64.50%);符合ABPM标准174例(87.00%);“白大衣”高血压26例(13.00%);血压负荷值存在异常(血压负荷增重)158例(79.00%)。结论:24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能够较为完整地显示患者血压相关数据变化,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均有着较为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24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临床意义
本次临床研究,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对其进行24 h ABPM诊断并整理分析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42~75岁,平均(63.27±0.51)岁;高血压病程2~25年,平均(8.12±1.34)年;按照诊室血压划分,高血压1级32例,2级43例,3级125例。所有患者基础性资料及相关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与24 h动态监测血压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24 h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其24 h内的动态血压。白天25 min/次,夜间(22:00以后)1 h/次;确保有效监测次数占总次数>80%,监测期间患者保持自由活动,测量血压时患者上肢应保持静止与伸张。监测结果均使用配套数据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得出患者24 h以内昼夜血压平均值、血压昼夜变异性及负荷值,最终再由相应医师进行分析确认。
诊断结果判断标准:若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可判定其血压昼夜节律为正常(犳型患者),若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则血压昼夜节律为异常f非杓型患者)。血压负荷值≤10%则为正常,血压负荷值>10%则说明存在异常,血压负荷增重。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血压数据均参考《高血压指南(2014修订版)》标准进行评估。相应的24 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24 h血压平均值≥130/80 mmHg,白天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Hg。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0例患者采用24 h动态血压诊断后的诊断数据中,杓型高血压71例(35.50%),非杓型129例(64.50%);符合24 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174例(87.00%);处于正常范围的“白大衣”高血压26例(13.00%);血压负荷值存在异常(血压负荷增重)158例(79.00%)。将ABPM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级别同诊室诊断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1。
讨论
血压值作为一项变量,同测量时间、患者身体情况、测量次数等多方面因素均有所关联。本次研究中患者ABPM血压分级同诊室血压分级更为准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诊室血压在测量过程中受到测量时间、测量次数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诊室血压只在就诊时测量,测量次数较少,且会因为患者焦虑等原因导致患者血压测量数据不准确,出现“白大衣”高血压。因而推广使用24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能够准确且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到,多数诊室血压划分为3级的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情况1-2级,通过对血压进行长期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配合1~2种长效性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把血压调整到目标正常范围内,对高血压进行全面控制。ABPM通过24 h动态监测,准确把握了患者的阶段性血压,能够对患者血压升高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在降压治疗及降压用药的效果评测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也显示出24 h动态血压监测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ABPM监测诊断过程中,出现“白大衣”高血压情况26例(13.00%),这一类患者应该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对血压进行跟进式测量,而不应盲目诊断为高血压,不应盲目使用降压药物;出现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共非杓型129例(64.50%),这一类患者应当在其睡前用药,从而确保药物血浆峰值浓度和血压高峰值保持一致,起到较为良好的降压作用,结合临床资料可知,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值的变化会给靶器官造成巨大影响,因而该诊断法还能够有效降低因高血压造成的其他并发症;出现杓型高血压71例(35.50%),这部分患者大多属于轻、中度高血压,在使用降压药时不应当采用夜间及睡前服药方式,以避免夜间血压降低过大导致心脑血管等其他靶器官血液供应受阻,导致中风、心肌梗塞等情况。 (王传花)
关键词 24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临床意义
本次临床研究,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对其进行24 h ABPM诊断并整理分析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42~75岁,平均(63.27±0.51)岁;高血压病程2~25年,平均(8.12±1.34)年;按照诊室血压划分,高血压1级32例,2级43例,3级125例。所有患者基础性资料及相关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与24 h动态监测血压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24 h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其24 h内的动态血压。白天25 min/次,夜间(22:00以后)1 h/次;确保有效监测次数占总次数>80%,监测期间患者保持自由活动,测量血压时患者上肢应保持静止与伸张。监测结果均使用配套数据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得出患者24 h以内昼夜血压平均值、血压昼夜变异性及负荷值,最终再由相应医师进行分析确认。
诊断结果判断标准:若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可判定其血压昼夜节律为正常(犳型患者),若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则血压昼夜节律为异常f非杓型患者)。血压负荷值≤10%则为正常,血压负荷值>10%则说明存在异常,血压负荷增重。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血压数据均参考《高血压指南(2014修订版)》标准进行评估。相应的24 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24 h血压平均值≥130/80 mmHg,白天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Hg。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0例患者采用24 h动态血压诊断后的诊断数据中,杓型高血压71例(35.50%),非杓型129例(64.50%);符合24 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174例(87.00%);处于正常范围的“白大衣”高血压26例(13.00%);血压负荷值存在异常(血压负荷增重)158例(79.00%)。将ABPM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级别同诊室诊断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1。
讨论
血压值作为一项变量,同测量时间、患者身体情况、测量次数等多方面因素均有所关联。本次研究中患者ABPM血压分级同诊室血压分级更为准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诊室血压在测量过程中受到测量时间、测量次数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诊室血压只在就诊时测量,测量次数较少,且会因为患者焦虑等原因导致患者血压测量数据不准确,出现“白大衣”高血压。因而推广使用24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能够准确且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到,多数诊室血压划分为3级的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情况1-2级,通过对血压进行长期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配合1~2种长效性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把血压调整到目标正常范围内,对高血压进行全面控制。ABPM通过24 h动态监测,准确把握了患者的阶段性血压,能够对患者血压升高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在降压治疗及降压用药的效果评测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也显示出24 h动态血压监测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ABPM监测诊断过程中,出现“白大衣”高血压情况26例(13.00%),这一类患者应该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对血压进行跟进式测量,而不应盲目诊断为高血压,不应盲目使用降压药物;出现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共非杓型129例(64.50%),这一类患者应当在其睡前用药,从而确保药物血浆峰值浓度和血压高峰值保持一致,起到较为良好的降压作用,结合临床资料可知,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值的变化会给靶器官造成巨大影响,因而该诊断法还能够有效降低因高血压造成的其他并发症;出现杓型高血压71例(35.50%),这部分患者大多属于轻、中度高血压,在使用降压药时不应当采用夜间及睡前服药方式,以避免夜间血压降低过大导致心脑血管等其他靶器官血液供应受阻,导致中风、心肌梗塞等情况。 (王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