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40107
慎重对待抗生素,抵御耐药性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22日 《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3期
     2015年11月16-22日是世界首个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慎重对待抗生素”的全球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决策者、卫生和农业专业人员的认识,鼓励他们采取措施,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进一步加重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改变医生和消费者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否则,全世界可能会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几十年来可以治疗的普通感染和小伤将再次变得致命。”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就能确保抗生素仅在必要时按照处方使用。抗生素是我们不能随意浪费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包含了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等,抑制消灭这些“坏蛋”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其中老百姓最常说的“抗菌药”就是抗感染药物中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家中常备的抗菌药,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感觉不舒服了就吃2粒,认为“病能好得快”。在就诊的感冒、发热、咳嗽患者中,将近80%的患者都已在家服用过抗菌药,或要求医生开一些“消炎药”。

    事实上,在医学中,炎症是泛指身体对多种损伤因素出现的防御反应,并非均为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所以,医生常说的改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症状的药物,多指解热镇痛药,比如我们常接触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商品名泰诺林、必理通等)、布洛芬(商品名芬必得等)、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只有炎症反应确为细菌引起的才能应用抗菌药。因此,消炎药≠抗菌药。

    以感冒为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