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68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结果:观察NIHSS、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 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主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并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发病24~48h后,通过行脑CT检查可见有病变部位的低密度灶,其边界一般比较模糊,可有占位效应。脑MRI检查能较CT检查在时间上比较早地发现脑梗死,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且MRI检查能够发现病变面积比较小的梗死灶。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行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近5年来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4.8)岁;所有患者均行头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均在发病后12~24h内住院治疗,入院前没有进行抗凝、溶栓、支架植入等治疗。排除标准:①脑干梗死;②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③大面积脑梗死;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0.5 g人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奥扎格雷80 mg入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拜阿司匹林0.1 g/d,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每晚口服。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入生理盐水100 mL内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
评定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周、第2周各进行评分。疗效评定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①基本痊愈: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90%;②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45%~90%;③进步: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7%~44%:④无效: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7%,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用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和表2。
讨论
因条件因素限制,大部分患者就诊住院时已错过“黄金溶栓期”或因费用原因无法施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绝大部分依靠抗凝、活血化瘀及营养脑细胞等药物保守治疗。在脑梗死的急性期,血栓阻塞血管。脑细胞是“娇贵”细胞,血流阻断10min左右,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在早期梗死灶周围形成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神经元处于电衰竭时期,称半暗带。积极采取措施挽救“半暗带”,使其能够逐渐向正常脑组织进行转化,可能能够使病情稳定而不恶化,以便为治疗赢取时间。治疗使原来栓塞的脑动脉血管重新通畅或建立新的侧支循环,这样就能使因病变而致缺血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给予其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物质,恢复神经功能。脑梗死急性期坏死区及半暗带释放大量自由基。氧自由基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含氧基團,脑损伤时,氧自由基在脑内大量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也大量增加。自由基使细胞膜系统损害、血脑屏障损害,引起脑水肿,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急性脑梗死、挽救“半暗带”,清除自由基治疗是关键。依达拉奉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唯一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量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约60%,静脉给药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其药理机制包括清除缺血一再灌注后脑内羟基基团;抑制梗死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抑制脂质过氧化,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所致脑水肿。近代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注射液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因此不增加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因此,早期依达拉奉联合抗凝及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脑水肿,缩小梗死范围,显著减少神经元损伤,能够改善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清除脑内羟基基团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较好地保护急性期的神经元细胞,防止神经元死亡,也是患者进一步早期功能康复治疗的关键。部分人应用依达拉奉药物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本文选用依达拉奉联合抗凝、活血化瘀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 (赵小军等)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结果:观察NIHSS、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 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主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并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发病24~48h后,通过行脑CT检查可见有病变部位的低密度灶,其边界一般比较模糊,可有占位效应。脑MRI检查能较CT检查在时间上比较早地发现脑梗死,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且MRI检查能够发现病变面积比较小的梗死灶。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行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近5年来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4.8)岁;所有患者均行头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均在发病后12~24h内住院治疗,入院前没有进行抗凝、溶栓、支架植入等治疗。排除标准:①脑干梗死;②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③大面积脑梗死;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0.5 g人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奥扎格雷80 mg入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拜阿司匹林0.1 g/d,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每晚口服。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入生理盐水100 mL内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
评定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周、第2周各进行评分。疗效评定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①基本痊愈: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90%;②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45%~90%;③进步: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7%~44%:④无效: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7%,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用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和表2。
讨论
因条件因素限制,大部分患者就诊住院时已错过“黄金溶栓期”或因费用原因无法施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绝大部分依靠抗凝、活血化瘀及营养脑细胞等药物保守治疗。在脑梗死的急性期,血栓阻塞血管。脑细胞是“娇贵”细胞,血流阻断10min左右,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在早期梗死灶周围形成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神经元处于电衰竭时期,称半暗带。积极采取措施挽救“半暗带”,使其能够逐渐向正常脑组织进行转化,可能能够使病情稳定而不恶化,以便为治疗赢取时间。治疗使原来栓塞的脑动脉血管重新通畅或建立新的侧支循环,这样就能使因病变而致缺血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给予其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物质,恢复神经功能。脑梗死急性期坏死区及半暗带释放大量自由基。氧自由基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含氧基團,脑损伤时,氧自由基在脑内大量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也大量增加。自由基使细胞膜系统损害、血脑屏障损害,引起脑水肿,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急性脑梗死、挽救“半暗带”,清除自由基治疗是关键。依达拉奉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唯一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量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约60%,静脉给药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其药理机制包括清除缺血一再灌注后脑内羟基基团;抑制梗死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抑制脂质过氧化,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所致脑水肿。近代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注射液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因此不增加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因此,早期依达拉奉联合抗凝及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脑水肿,缩小梗死范围,显著减少神经元损伤,能够改善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清除脑内羟基基团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较好地保护急性期的神经元细胞,防止神经元死亡,也是患者进一步早期功能康复治疗的关键。部分人应用依达拉奉药物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本文选用依达拉奉联合抗凝、活血化瘀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 (赵小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