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43例临床特点分析(1)
d01:10.3969/j.issn.1007-614x.2018.2.55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治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患儿43例,比较临床特点、包块原因、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结果: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8例,鳃裂囊肿10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4例,畸胎样肿瘤2例,神经鞘瘤2例,异位甲状腺1例。结论: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病因复杂,依靠彩超、穿刺等常规检查有一定误诊率,部分需要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手术总体治愈率高,长期效果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临床特点
新生儿颈部包块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容易压迫气道,分娩后,由于气道梗阻导致窒息,患儿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1]。因此,及时解除梗阻可为存在颈部包块畸形的新生儿提供生存的机会。通过临床表现、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最后病理证实,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多为先天性疾病且大多为良性肿块。新生儿非炎性包块临床诊断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完善各项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为手术提供指导。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患儿43例,男27例,女16例;平均就诊年龄6d;平均胎龄为35周;早产者25%;平均体重3.2 kg;其中11例有难产史。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
方法:常规彩超检查、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归纳。
结果
疾病病种分布:43例包块经临床、辅助检查,穿刺及术后病理诊断,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8例,鳃裂囊肿10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4例,畸胎样肿瘤2例,神经鞘瘤2例,异位甲状腺1例。
穿刺液性状: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穿刺液为蛋清样黏稠液;鳃裂囊肿的穿刺液呈棕黄色囊液或清亮液;血管瘤的穿刺液均为可凝固的紫红色血液,淋巴管瘤的穿刺液均为清亮或淡黄色液体;神经鞘瘤的穿刺液均为红褐色血性液体;畸胎样肿瘤穿刺物为牙膏状油脂;异位甲状腺穿刺物为少量血性液体夹杂类似膏状物。
入出院诊断符合情况: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94.40/0 (17/18),鳃裂囊肿100%(10/10),血管瘤100% (6/6),淋巴管瘤100%(4/4),畸胎样肿瘤2例50%(1/2),神经鞘瘤2例0% (0/2),异位甲状腺1例0%(0/1)。
转归:治疗术后随访1年。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治愈率94.4%,复发1例,2次手术后恢复良好,继续随访1年,全部均没有再复发。一般情况下鳃裂囊肿的治愈率能达到100%,术后进行随访均无复发。但是血管瘤的治愈率87.5%,1例治疗后复发,对淋巴管瘤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良好。畸胎样肿瘤、神经鞘瘤(1例神经鞘膜瘤发现肿瘤来源于颈交感神经,术后出现轻度Homer征)、异位甲状腺,总有效率100%,随访未见复发。
讨论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病情复杂、变化快,特别是颈部包块,一旦突然增大压迫气管,容易造成生命危险。颈部肿块病因多样、组织来源复杂。首诊科室(如普外科、肿瘤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及口腔颌面外科)混乱,常致患者反复转诊、重复检查、延误诊断甚至误诊误治。因此,如何能对其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临床问题。总结我科5年来43例新生儿颈部肿物的诊治经验,笔者认为除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及辅助检查(B超、CT、MRI、ECT等)外,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并对穿刺内容物镜检必不可少,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同的颈部包块及其内容物通常各异,有时仅靠对穿刺内容物的肉眼观察,从内容物顏色、性状即可做出明确诊断。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以先天性疾病为主,常见的主要有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41.9%)、鳃裂囊肿(23.3%),二者占颈部包块的一半以上;其次为血管瘤(14.O%)、淋巴管瘤(9.0%),畸胎样肿瘤、神经鞘瘤、异位甲状腺仅占一小部分(11.5%)。
甲状舌管囊肿为新生儿颈部包块的最常见原因,是颈部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新生儿以气急、颈侧肿块为主要症状,术中可见肿块,未见管道等条索状物相连,提醒临床医生对非中线的颈部各部位的肿块样病变(包括脓肿等)亦要想到甲状舌管囊肿的可能。超声可视为有价值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提倡早期诊治,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除非急性感染必须切开引流外,都需手术完整切除才能治愈,术中注意切除与囊肿相连的1 cm甲状舌骨,以减少术后复发。
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为先天性疾病,常表现为颈部或耳后肿块,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漏诊2]。B超、碘油造影、CT、MRI等检查都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此病预后良好,极少发生恶变。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鳃源性瘘,内口开口于梨状窝,称之为梨状窝瘘,极易感染,在喉返神经与颈动脉间穿行,术中易造成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声音嘶哑。手术注意保护喉返神经。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有2/3的血管瘤患者会累及到头颈部。该病起源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有报道,不能确定,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3]。大多数婴幼儿的血管瘤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也可能发生自发性退化,所以不主张积极治疗。但是,一旦血管瘤增长明显影响到了外观,压迫症状出现,如呼吸道阻塞时,那就需要考虑进行积极治疗了。治疗方法有瘤体内局部注射药物、手术切除、口服药物等。
颈部淋巴管瘤,又可以称为颈部淋巴水囊肿,属于新生儿颈部包块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在新出生的婴儿中占0.7%,在对高危妊娠妇女的产前诊断中发现,其发病率可达到6.8%[4]。产前超声影像学特点对于预测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颈部为本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一般临床表现为颈部有肿物,严重者会有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抗肿瘤药物可采用平阳霉素、博莱霉素行囊内注射,但药物会对新生儿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在新生儿期应用。若引起呼吸困难,影响进食,可考虑抽取部分淋巴液后注射平阳霉素,加少量激素效果更佳,但剂量减半。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我们发现术后极易发生淋巴漏、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及切口感染。一旦出现淋巴漏可行平阳霉素注射,效果佳。, 百拇医药(禚保彪 李政委 史迎春 张凤飞 孙庆增 沈阳)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治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患儿43例,比较临床特点、包块原因、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结果: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8例,鳃裂囊肿10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4例,畸胎样肿瘤2例,神经鞘瘤2例,异位甲状腺1例。结论: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病因复杂,依靠彩超、穿刺等常规检查有一定误诊率,部分需要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手术总体治愈率高,长期效果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临床特点
新生儿颈部包块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容易压迫气道,分娩后,由于气道梗阻导致窒息,患儿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1]。因此,及时解除梗阻可为存在颈部包块畸形的新生儿提供生存的机会。通过临床表现、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最后病理证实,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多为先天性疾病且大多为良性肿块。新生儿非炎性包块临床诊断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完善各项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为手术提供指导。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患儿43例,男27例,女16例;平均就诊年龄6d;平均胎龄为35周;早产者25%;平均体重3.2 kg;其中11例有难产史。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
方法:常规彩超检查、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归纳。
结果
疾病病种分布:43例包块经临床、辅助检查,穿刺及术后病理诊断,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8例,鳃裂囊肿10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4例,畸胎样肿瘤2例,神经鞘瘤2例,异位甲状腺1例。
穿刺液性状: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穿刺液为蛋清样黏稠液;鳃裂囊肿的穿刺液呈棕黄色囊液或清亮液;血管瘤的穿刺液均为可凝固的紫红色血液,淋巴管瘤的穿刺液均为清亮或淡黄色液体;神经鞘瘤的穿刺液均为红褐色血性液体;畸胎样肿瘤穿刺物为牙膏状油脂;异位甲状腺穿刺物为少量血性液体夹杂类似膏状物。
入出院诊断符合情况: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94.40/0 (17/18),鳃裂囊肿100%(10/10),血管瘤100% (6/6),淋巴管瘤100%(4/4),畸胎样肿瘤2例50%(1/2),神经鞘瘤2例0% (0/2),异位甲状腺1例0%(0/1)。
转归:治疗术后随访1年。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治愈率94.4%,复发1例,2次手术后恢复良好,继续随访1年,全部均没有再复发。一般情况下鳃裂囊肿的治愈率能达到100%,术后进行随访均无复发。但是血管瘤的治愈率87.5%,1例治疗后复发,对淋巴管瘤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良好。畸胎样肿瘤、神经鞘瘤(1例神经鞘膜瘤发现肿瘤来源于颈交感神经,术后出现轻度Homer征)、异位甲状腺,总有效率100%,随访未见复发。
讨论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病情复杂、变化快,特别是颈部包块,一旦突然增大压迫气管,容易造成生命危险。颈部肿块病因多样、组织来源复杂。首诊科室(如普外科、肿瘤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及口腔颌面外科)混乱,常致患者反复转诊、重复检查、延误诊断甚至误诊误治。因此,如何能对其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临床问题。总结我科5年来43例新生儿颈部肿物的诊治经验,笔者认为除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及辅助检查(B超、CT、MRI、ECT等)外,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并对穿刺内容物镜检必不可少,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同的颈部包块及其内容物通常各异,有时仅靠对穿刺内容物的肉眼观察,从内容物顏色、性状即可做出明确诊断。新生儿颈部非炎性包块以先天性疾病为主,常见的主要有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41.9%)、鳃裂囊肿(23.3%),二者占颈部包块的一半以上;其次为血管瘤(14.O%)、淋巴管瘤(9.0%),畸胎样肿瘤、神经鞘瘤、异位甲状腺仅占一小部分(11.5%)。
甲状舌管囊肿为新生儿颈部包块的最常见原因,是颈部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新生儿以气急、颈侧肿块为主要症状,术中可见肿块,未见管道等条索状物相连,提醒临床医生对非中线的颈部各部位的肿块样病变(包括脓肿等)亦要想到甲状舌管囊肿的可能。超声可视为有价值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提倡早期诊治,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除非急性感染必须切开引流外,都需手术完整切除才能治愈,术中注意切除与囊肿相连的1 cm甲状舌骨,以减少术后复发。
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为先天性疾病,常表现为颈部或耳后肿块,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漏诊2]。B超、碘油造影、CT、MRI等检查都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此病预后良好,极少发生恶变。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鳃源性瘘,内口开口于梨状窝,称之为梨状窝瘘,极易感染,在喉返神经与颈动脉间穿行,术中易造成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声音嘶哑。手术注意保护喉返神经。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有2/3的血管瘤患者会累及到头颈部。该病起源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有报道,不能确定,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3]。大多数婴幼儿的血管瘤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也可能发生自发性退化,所以不主张积极治疗。但是,一旦血管瘤增长明显影响到了外观,压迫症状出现,如呼吸道阻塞时,那就需要考虑进行积极治疗了。治疗方法有瘤体内局部注射药物、手术切除、口服药物等。
颈部淋巴管瘤,又可以称为颈部淋巴水囊肿,属于新生儿颈部包块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在新出生的婴儿中占0.7%,在对高危妊娠妇女的产前诊断中发现,其发病率可达到6.8%[4]。产前超声影像学特点对于预测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颈部为本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一般临床表现为颈部有肿物,严重者会有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抗肿瘤药物可采用平阳霉素、博莱霉素行囊内注射,但药物会对新生儿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在新生儿期应用。若引起呼吸困难,影响进食,可考虑抽取部分淋巴液后注射平阳霉素,加少量激素效果更佳,但剂量减半。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我们发现术后极易发生淋巴漏、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及切口感染。一旦出现淋巴漏可行平阳霉素注射,效果佳。, 百拇医药(禚保彪 李政委 史迎春 张凤飞 孙庆增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