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论儿童叛逆期睡眠障碍的中医学机制
摘要 儿童睡眠障碍多发于儿童叛逆期,此阶段正值儿童情绪波动大、心理变化突出,属情志不舒,情志致病,其病位多责之于肝,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脏腑生理特点,脾胃虚弱,气化不利,化源不足,或饮食积滞胃腑,胃气上逆,均可导致睡眠障碍,影响智力发育,又致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已被视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值得我们结合“肝”“脾”二脏去辨证探究。关键词 肝脾;儿童叛逆期;睡眠障碍
睡眠是人体大脑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活动之一。尤其从出生到2岁的小儿睡眠时间约9500 h;在2~5岁小儿,每日睡眠时间占全天50%;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每日睡眠时间占全天40%。正常睡眠可促进生长、恢复精力、消除疲劳,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有紧密联系。高质量睡眠对儿童体格生长、机体免疫及情绪和认知功能等都至关重要[1]。
睡眠障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对患儿的家庭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儿童睡眠障碍问题十分普遍,被视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模式的转变,睡眠心理学的确立,儿童睡眠已成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国际合作研究的新热点。我国儿童较西方同龄者睡眠问题更为突出,势必损害其健康成长和我国未来国民素质。儿童叛逆期是身心快速发展关键期,在此阶段,也非常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中医学“不寐”最早见于《难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对不寐病证进行描述,称之为“不能卧”。《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不能眠”“卧不安”“目不暝”等;《伤寒杂病论》中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等;叛逆期儿童睡眠障碍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多与其生理特性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