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291328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1年第4期
     【摘要】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测量工具的发展以及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性别角色;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104-03

    1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

    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性别一直是决定个人身份及其与他人交往关系的主要因素。角色一词英文中作“role”,原来是一个戏剧专门名词。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1]。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并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2]。

    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对性别差异,尤其是近些年来对性角色(Sex role)或者说性别角色(Gender role)做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性别角色这一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3]。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他的结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似乎是心理学家的词汇中最含混不清的概念……那些被M-F测验的编制者所使用的最概括的定义看起来是认为,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4]”。这一定义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饱含着浓郁的两性生理含义的“Sex”一词,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并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Sex”,成为“Gender Roles”。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Spence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5]。Hampson认为,性别角色是指一性别的个体参与的活动,包括人格特质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6]。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7]。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8]。看起来,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如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9]。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刘达临认为所谓性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10]。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 [11]。时蓉华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了男女两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模式[12]。罗慧兰认为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所赋予某一性别的一套稳定的行为模式[13]。赵东玉认为性别角色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围绕着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态度、动机、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以及社会的期待和愿望等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和区别的模式[14]。

    2性别角色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

    自从1936年Terman与Miles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以来,在《心理学摘要》中,以关键词“性别角色”、“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自1981年以来)“双性气质”为题目的文献引用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从1927-1960年的62次,1961-1971的215次,1972-1980的447次,直至1981-1986的760次 [15],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性别角色的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种有关性别角色的测验就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特征在个人身上有必然相反的关系。这种单一维度的测验设计,常被称为M-F量表,它仅将受测者评定为属于两极之一,即具有男性或女性气质,而分数在这两极之间者,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程度的M和F的混合体。并在这一假设的成立的前提下,认为个体具有适当的性别特征,即性别典型化(sex-typed),有益于心理的健康与适应。所以有男性气质的男人和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被认为在心理上优越于他们那些具有较少性别特征的同类[16]。

    在20世纪70年代,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引发了性别角色研究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首先是有的学者假设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互独立的,认为已有的M-F测验人为地把这两个概念置入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如Constantinople引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M-F量表人为地约束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17]。其次,各种文献中的实证数据已构成对性别典型化有利于心理健康这一观点的挑战[18],Bem随后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理论。在这理论中,Bem首先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极,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性化的,即可以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即双性化。双性化理论模式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独立维度,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可以用不同的分量表来测量,并按照测量所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水平,可将其归为不同性别角色的类型: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双性化气质、未分化气质。Bem在1974年发表论文,以社会期许量表为基础,制定出了“Bem性别角色调查量表”( Bem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为BSRI)使之成为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19]。该量表包括男性气质分量表、女性气质分量表和中性掩饰量表。BSRI的计分方法可以有几种方法,如平衡式分类法、中位数分类法和t 比值法。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用中位数分类法。一般来说,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数最好取自具体的研究样本本身。利用中位数分类可将受测者归入不同的性别角色组,即男性化类型、女性化类型、双性化类型和未分化类型。男性化类型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支配、进取、自立、操纵的,女性化类型的人格特质表现为人际敏感、热情、顺从、害羞、有女人味的。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 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这一类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如独立、进取、热情、忠诚等。Bem曾报告在1975年,以Stanford大学的375名男生和290名女生为样本的研究中,由中位数分类法所得的具有女性气质者、未分化者、双性气质者和男性气质者的百分比,在男性中为16%、27%、21%、37%,在女性中分别为34%、20%、29%、和16%[20]。在测验中,BSRI均被报告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http://www.100md.com(王春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