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290688
护理关怀对儿童CT检查心理行为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张巧权 史林芝
第1页

    参见附件。

     1.2.3.3认真做好碘对比剂使用事项:备妥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建立应急通道:建立与急诊室或其他临床相关科室针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的应急快速增援机制,确保不良反应发生后需要的情况下,临床医师能够及时赶到抢救现场进行抢救。紧急措施建立对所有患者都是必要的[6]。患者注射碘对比剂后需留观30min才能离开检查室。

    1.2.3.4评价指标:①观察两组患儿在CT检查中保持有效制动(遵医嘱保持体位完成检查,中途无自主翻身和移位)的情况;②观察需依赖镇静剂的患儿情况;③记录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的例数。④观察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心)理行为表现情况。

    2结果

    2.12组患儿CT检查完成指标情况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儿CT检查完成指标情况比较例

    2.22 组患儿关怀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见表2、表3)

    表2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 例

    注:x2=75.45 p<0.005

    表3对照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例

    注:x2=19.90 p<0.005

    2.3通过护理关怀,观察组的患儿有116例能一次顺利完成扫描,其中88例能自觉安静完成扫描,28例需家长密切配合有效制动完成 ,有3例因年龄较小而不合作经口服镇静剂完成扫描,1例因身体躁动产生伪影,重复扫描检查成功。对照组的120名患儿中,有82例能有效制动顺利完成扫描,有15例不合作需口服镇静剂完成扫描,有18例需睡眠后才完成扫描,有5例产生伪影,重复扫描1~2次完成扫描。

    2.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儿合作情况城市好于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者好于文化水平低者,上幼儿园者好于未上幼儿园者,上小学者好于未上小学者。

    3讨论

    3.1 问卷调查表中发现: (1)来自农村的患儿普遍心理稍差,遇事惊慌,这可能是农村患儿与外界接触少,而城市儿童见多识广的原因。(2)父母文化程度高、善于沟通者,其患儿大多合作,心理行为反应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父母有一定医学常识、给予正确引导有关。(3)上小学及幼儿园的孩子受到一定教育,有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则合作程度相对较高。

    3.2 心理行为分析: 儿童对CT检查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原因:

    3.2.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儿童对不熟悉的环境自然产生一种恐惧感,当患儿来到检查室,看到复杂的设备、紧闭的铁门、其他哭啼患儿,恐惧心理油然而生。

    3.2.2 怯医心理: 患儿或多或少都有就医的经历,看到穿白工作服的医护人员有一种自然地恐惧心理,使他们联想到各种注射带来的痛苦,以及难以忍受的操作(如导尿、灌肠、换药等)。

    3.2.3 无望与无奈:CT检查有时要求脱衣服或裤子时,患儿对将要发生的事件种种猜想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本能的抗拒心理。

    3.2.4 对放射线的恐惧: 主要是因为监护人担心辐射流露出的恐惧影响到患儿。

    4 小结

    CT检查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负性刺激源,患儿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当患儿看到庞大的机器,听到高分贝的噪音,置身于狭长的扫描孔内,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是可以预见的,尤其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进行检查时易出现紧张、恐惧、反抗、不安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来自于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7],作为医护人员应只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予以一定的理解。护理人员可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让其先熟悉扫描室周围的环境,让完成扫描检查的患儿现身说法,说明检查不可怕,是其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检查过程中家人的陪伴、支持、抚摸可减少情绪的不稳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不仅要重视技术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要对监护人实施同步的心理指导和健康干预,从而保证CT检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云芳,卢明花,.高压氧治疗中的心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B):2663.

    [2]胡军武.医学数字成像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

    [3]景生宝.临床心理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195-19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