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290616
护理关怀对儿童CT检查心理行为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张巧权 史林芝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关怀对提高CT检查患儿心理行为的效果。方法:240名行CT检查的患儿进行分组护理,对观察组120名接受CT检查的患儿实施护理关怀,与对照组120名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作比较,探讨护理关怀对患儿检查配合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93.33%,对照组:78.33%),经护理关怀后的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x2=75.45,p<0.005;对照组:x2=19.90,p<0.005),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通过护理关怀可以改善CT受检儿童的心理行为状态,通过正面影响,提高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的成功率,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和重复扫描,从而避免各种不良后果,达到有效制动,保证影像图像的质量。

    【关键词】儿童;护理关怀;CT检查;心理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7-02

    放射科关怀照护是应用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示范脱敏等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环境,增强信心,避免发生幽闭综合症,以达到减轻反应,配合治疗的目的,取得患儿的合作,从而顺利完成CT检查[1]。目前,CT检查是临床多种疾病最常用的、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数字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率密切相关,而数字图像质量又与整个检查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项因素密切相关。医学专家检出病变过程的能力取决于3个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它们是:图像质量、图像观察条件和观察者的工作经验[2]由此可见图像质量优劣的重要性。而图像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有效的配合。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技术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应用一些技巧来对患儿及其监护人实施同步的心理指导和健康干预,从而顺利完成CT检查。

    因此,笔者对2008年12月~2010年6月在本科行CT检查的240例2~12岁的患儿进行护理关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检查,患儿神智清楚,智力正常,无内外科并发症,240名患儿,男女各120名,年龄2~12岁;其中2~3岁62例,4~7岁102 例,8~12岁76例,平均年龄5.98±0.5岁。头颅检查62例,鼻部(上颌窦、额窦等)检查54例,呼吸道感染需胸部检查的36例,腹部检查34例,颈椎及腰骶部16例,泌尿系检查38例;CT增强41例。以上患儿均有1~2位家长陪同。以检查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0例,男 68例,女52例,男女比率1:0.76;对照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男女比率1:0.88。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检查设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扫描。

    1.2方法: 两组病例均由专人操作护理,对照组仅执行CT检查前常规准备工作,如简单介绍检查环境,需要患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关怀,认真分析心理行为,其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接受护理关怀前后采用交谈、行为观察法对患儿进行心理分析:通过对患儿行为和表情的观察、与患儿及家长的交谈,分析了解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掌握患儿心理情况。据不同的心理行为状况按Frankly心理学分析法[3]将患儿进行分类:①反抗型: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大哭大闹、暴躁、拳打脚踢、挣扎、攻击、逃跑等。②紧张恐惧型:有拒绝反应,表现为精神紧张、哭闹、不肯上检查床、乱动、有些患儿开始出汗,甚至肌紧张、紧握拳头等。③怯医不安型:能听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安排,但表情紧张;见医护人员有明显的恐惧和躲闪心理,或不停地问家长和医护人员“痛不痛”,“要多久”。④配合型:能配合检查,无明显紧张和恐惧的表情和行为。①、②型定性为不合作,③、④型定性为合作。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检查前进行调查,包括患儿病情、是否上幼儿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职业、文化程度、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技术等。共发放240份,收回240份,收回率100%。

    1.2.2 检查前护理关怀

    1.2.2.1 重视护患沟通:首先运用语言沟通技巧:注意语调柔和、缓慢,注意节奏,使言语中充满同情和关爱;医护人员和善的表情、微笑的面容、关爱的抚触、亲切的目光;用语言来增加相互信息,解释凝难,如患儿CT检查没有什么痛苦,时间很短,就像照相一样;再利用儿童好胜心理,多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并找出患儿及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进行针对性地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让患儿及家长现场观摩、熟悉环境,并在候诊和检查区营造类似幼儿园的气氛,可让患儿先看看检查室的设备,使他们消除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必要时医护人员躺在检查床上做示范,或让患儿看到别人是如何做检查的,让已经做完检查者与其交流,以消除顾虑。对学龄前儿童让家长陪同检查,采用患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做好有关解释,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减轻受检儿童的害怕、恐惧心理;对学龄期儿童正确引导,采取激励赞扬法给患儿以精神鼓励,调动其积极性,调整不稳定情绪,如好奇心重的孩子可引导患儿将恐惧心理转移至好奇、探索心理,过程不可过急,并注意尊重患儿自尊心。

    1.2.2.2 重视家长作用,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儿童独立能力较差,在生活精神上很大程度依附于家长,特别是在生病时往往不能判断决定自己的求医行为[4],此时特别拒绝陌生人。4~10岁孩子,他们最信任父母,于是家长就成为患儿接受较差的主宰者,患儿的情绪往往容易受家长的影响[5]。所以通过与患儿家长的指导、交流、沟通,让父母陪同患儿进入检查室,,减少其孤独感,增加安全感。对家长进行解释、安慰和指导,耐心细致解释家长的提问,强调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告知家长检查时的一些具体要求,如肺部、腹部检查时要求呼吸平稳、婴幼儿头颅检查时必须靠家长固定或用固定工具固定才能完成检查。对放射线有恐惧心理的家长要耐心解释,告知少量放射线对人体没有害处,对射线敏感部位如甲状腺、性腺等器官,医护人员会用防护用具遮盖,无需过多担心,消除家长的害怕心理,检查要求家长不要有消极情绪,以免不良情绪外露而加重孩子心理负担。

    1.2.2.3 开通绿色通道:在病人较多、等候时间相对较长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危急重病儿如早产儿、高热、吸氧、外伤等患儿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检查时间,确保患儿生命安全。对有急躁情绪的家长应多沟通,维持好秩序,稳定家长情绪,避免矛盾冲突。

    1.2.3检查中护理关怀

    1.2.3.1加强检查过程中的心理抚慰:指导家长检查过程中不时询问患儿的感受,使患儿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内心平静,身体相对静止,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尊重。护士应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人—机信息交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