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患者1w、8w行手法肌力评定,观察组从0级至3级6人,从1级至4级24人,从0级至4级10人,肌力提升速度较快,幅度大,肌力呈明显恢复。对照组从0级至1级17人,从2级至3级23人,肌力提升速度缓慢,幅度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持续整体的心理干预,可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提高医护依从性,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增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勇气,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心理干预;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1.0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44-01
脑卒中偏瘫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在我国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患者中较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和情感障碍,降低了克服疾病的意志和生活的信心,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较为多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约为20%-60%的发生率,对躯体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开展心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46-80岁,平均69.5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57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第四届会议在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就疾病的病发因素、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康复治疗方法、家庭护理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疾病转归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患者正视疾病,消除心理顾虑,避免因心理负担导致不主动训练的事情发生。让患者有信心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护理和治疗依从性。对家属的心理进行了解,鼓励其多给予患心关心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冷淡和厌烦,避免谈及经济困难和诉说劳累,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制定康复训练方法:将不同疾病、不同病程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进行训练,将康复较好的患者与病情较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训练,以相互鼓励,提高康复训练的有效率。
1.2.3评估病情:对患者的综合状况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行不断的评在,及时将进步信息向患者反馈,并给予鼓励和表扬,患者在成功的喜悦下,可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期望值过高对进步评估结果不满意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关心和鼓励,耐心解释所取得进步的重要性,就疾病康复的规律向患者讲解,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进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加强病友间沟通:组织康复情况好的患者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讲述,就心理变化过程和康复经历向患者介绍,讨论成功的经验,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使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舒缓紧张情绪,增加重返社会和家庭的信心。
1.2.5鼓励患者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对患者的爱好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情鼓励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比如玩牌、看电视、读书和听音乐等,使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大限度的消除。同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绪,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以促进疾病康复。
1.3疗效评价:①肌力评定:进行手法肌力评定,依据国际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0-6级)分级法。②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良为>60分,生活可自理;中度残疾:60-40分,生活需帮助,有功能障碍;重度残疾:40-20分,生活明显依赖;<20分为完全残疾,需要完全依赖。
2结果
①患者1w、8w行手法肌力评定,观察组从0级至3级6人,从1级至4级24人,从0级至4级10人,肌力提升速度较快,幅度大,肌力呈明显恢复。对照组从0级至1级17人,从2级至3级23人,肌力提升速度缓慢,幅度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al入院时和入院4w后评分见表1。
表1两级患者入院及入院4w后Barthal指数比较 (n=40)
3讨论
在目前医学模式转变的情况下,社会和心理因素日益引起重视和关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软瘫期急躁和忧郁,恢复期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康复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影响,使配合医护的主动性和依从性降低,使最佳的早期康复时间错过,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残疾遗留[2]。开展持续整体的心理干预,可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在长时间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同时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和治疗,可减少肌肉萎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