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加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心理疗法组、单纯针刺组、西药(多潘立酮)内服组,治疗30天后观察患者躯体症状改善情况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治疗30天后,在躯体症状改善方面针刺加心理疗法组的有效率(88.33%)优于单纯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在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方面,针刺加心理疗法组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加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餐后不适综合征,在改善躯体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针刺;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42-02
功能性消化不良[1](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包括上腹痛、上腹饱胀、上腹胀感,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参照罗马Ⅲ标准[2],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与进食相关,相当于罗马Ⅱ标准中的动力障碍型,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心理疗法治疗FD餐后不适综合征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08年3月~2011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动力障碍性FD患者共180例,采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3组。A组(针刺+心理疗法组)共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25±11.46)岁,平均病程(17.64±7.24)月。B组(单纯针刺组)共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72±12.11),平均病程(20.64±11.65)月。C组(西药组)共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平均年龄(45.63±13.37),平均病程(19.98±11.85)月。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针刺+心理疗法组)(1)针刺选穴:辩证选穴结合经验选穴,选用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穴位。(2)针刺方法:针刺入后行捻转提插使患者有酸麻、胀重的得气感后留针30min。针灸日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心理疗法:由专门的心理治疗师执行。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理解自己对疗效负有的责任而积极参与治疗;②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③教会患者思维控制,暗示自己停止所有不愉快想法,通过参加多种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④治疗中鼓励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在行动中获取快乐,消除症状;⑤每周下午集体进行心理辅导2次,1个月后测评疗效。
B组(单纯针刺组)针刺选穴及针刺方法同A组。
C组(西药组)多潘立酮10mg,口服,每天三次(饭前30分钟),连服30天。
1.3疗效评判标准
1.3.1躯体症状评估及疗效评定
FD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级为无症状,记0分;1级为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记1分;2级为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记2分;3级为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记3分。分别在治疗前后按同样标准记录上述症状的变化。显效为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有效为治疗后症状改善1个等级但未完全消失;无效为症状加重或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3.2焦虑抑郁状态评定
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每位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定,患者自己评分后,由研究者把20项评分相加得分,再乘以1.25即为总分。其中<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50—60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及组间的评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法,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躯体症状改善情况(表1)
治疗3个疗程后,A组的有效率为88.33%,B组的有效率为73.33%,C组的有效率为65.00%,详见表1。经统计分析可知,A组与B组有效率比较,χ2=4.357,p=0.037<0.05,提示针刺+心理疗法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A组与C组比较,χ2=9.130,p=0.003<0.01,针刺+心理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B组与C组比较,χ2=0.977,p=0.323>0.05,提示单纯针刺组与西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2.2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变化,见表2。
治疗前各组焦虑量、抑郁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疗程后,A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p<0.01),提示针刺结合心理疗法在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上疗效显著;A组治疗后评分低于B组及C组的评分(p<0.05),提示针刺结合心理疗法在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上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组及西药组。
3讨论
FD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占消化系统疾病20%~40%,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因素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3-4]。中西医学者均认为,精神心理障碍与FD的患病关系密切[5-8],近年来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精神心理因素的改善可诱导胃肠症状的缓解,调节内脏胃肠痛觉的5-羟色胺介质活性及其受体,同时对调节胃肠动力有重要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加用心理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心理疗法对FD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对FD治疗的研究颇多,中医药对FD的治疗亦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针灸、推拿、仪器等[10]。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气血调畅,气机不息。若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湿热郁结等使脾胃升降无常,运化失职,导致上腹痛、腹胀、早饱等。各家学者多根据自己的临床认识辨证分型,本研究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多相当于肝郁脾虚型,多用疏肝健脾法治疗[11-12]。针灸治疗FD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通过辨证及经验选穴,结合适当的行针手法,达到疏肝健脾的满意疗效。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对FD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有效,其有效率为7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4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