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策略(1)
【摘要】 攻击行为,亦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做出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包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为目的的一切行为。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儿童之间,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传统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还有个体认知因素等。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策略可以从认知训练,情绪宣泄,意志培养和行为干预等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干预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关键词】 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R7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50-03
1引言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其并无统一定义。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对应的有四种对攻击行为各有偏重同时各有不足的定义[1]。现代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指以敌意的行动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一切行为,从操作意义上讲是指由于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人为的压制和剥夺而产生愤怒、不满等情绪,导致的抗争、发泄、报复的行为。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
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3]。儿童攻击行为一般表现有三种:一是直接攻击行为: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