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86638
毫针加火针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尚娟 李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毫针和火针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毫针和火针)与对照组(毫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00%,总愈显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63.33%,总愈显率80.00%,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明显缩短了止痛结痂时间,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论:毫针和火针综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明显。

    【关键词】带状疱疹;毫针;火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6-02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加火针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平均46岁,疗程最短一天,最长7天。发病部位在胸胁部21例,腰背部6例,四肢3例。单纯针刺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37岁,疗程最短一天,最长10天。发病部位在胸胁部16例,腰背部8例,四肢6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皮肤性病学》中的诊断依据:①发病前大多数患者常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②皮肤感觉呈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本病的主要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节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复发;⑥病程早期在疱疹基底部刮片,实验室检查可见含病毒包函体的多核上皮巨细胞,即可确诊;⑦有时进行血清学检查IgA、IgG可见升高;⑧使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诊断本病,只要满足前4条,即可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毫针治疗 :一是选取局部皮下(阿是穴) 或邻近取穴(即围针穴);二是背部取病损邻近部位夹脊穴;三是远距离取穴(如曲池、支沟等) ;四是对症加穴。常用穴位:主穴 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配穴:肝经郁热加太冲、侠溪、阳陵泉;脾经湿热加大都、三阴交、血海。病变部位局部取穴即在水疱的周围围刺(即在距离水疱四周由患部边缘处沿皮刺向病变中心)。施针时,针尖刺向疱疹中心区呈15度角平刺。针刺手法:实证、急性痛证用提插捻转,用泻法,留针20~30min ,每日1 次,用毫针刺,局部平刺。颈部应浅刺,以免刺伤气管、神经或血管,不留针。毫针针刺,每日1 次,6 d为1 疗程,1 疗程后观察疗效。

    2.1.2火针治疗: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及疱疹周围的局部阿是穴。针具选用单头火针,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使疱疹患处充分暴露,进行常规消毒,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左手持酒精灯,针体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至通红发白,先烧针身再烧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垂直刺入并敏捷出针,刺入深度略浅于毫针以加强毫针的刺激作用,然后在疱疹疼痛之处局部密集点刺深度约5mm左右,并立即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操作过程要求“稳、准、快”。注意事项:火针治疗后,针处当日不宜擦洗,饮食方面易清淡,忌服海鲜及发物。

    2.2 对照组 单纯用毫针,操作手法同上。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带状疱疹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疼痛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略减轻或无减轻。

    3.2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一。

    表一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从表中看出两种方法治疗本病均有效,治疗组治愈率70.00%,愈显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63.33%,愈显率80.00%,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干部。2008年12月14日就诊。主诉:右侧胸胁部疼痛,发红5天,加重伴水疱3天。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胁部疼痛,并沿第6,第7胸肋发出少量红疹,次日红疹沿胸肋间增多,至胸乳下,疼痛加重并见彻夜难眠。2天前红疹融合出现水疱,疼痛如刀割,随来我院门诊就诊。症见:患者右侧沿第6,第7肋间部有密集成片的疱疹,疱疹似米粒大小,顶部有水疱,表面发亮、基底部为红色,触之痛剧。疱疹分布呈带状,前后走行,面积约12 cm ×5 cm,中医诊断:缠腰火丹。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疗:针刺取穴:肺俞、肝俞、胆俞、脾俞、大椎、夹脊穴,配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同时在皮损部周围采取围刺、选用4~8个针点,针尖斜向中心刺入0. 5寸。同时选右侧第6,第7肋间胸胁两端的疱疹行火针治疗,然后沿受损边缘每隔4-5cm逐一选取受损部位行火针刺法。治疗1 w后疼痛基本消失。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治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疼痛消失,恢复工作。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蛇丹”、“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治疗上当以“通”为法,以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夹脊穴靠近脊神经,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后根感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就沿着神经节所管感觉神经传播至皮肤,形成带状分布的皮肤损害,故发生带状疱疹及神经疼痛。针刺夹脊穴,针尖斜入脊椎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控制病毒传播以及控制神经疼痛。火针属于特殊针法的一种,其既有针的机械刺激,又有火的温热刺激,不仅对风、寒、湿、痹等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且对带状疱疹这种火郁而发之的疾病亦有显著疗效。火针疗法的治病机制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 具有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以及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理论上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3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