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86504
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的心理分析与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李天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对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采用获救后的抽样,采取问卷调查和心理访谈方法,对地震灾害中的被困人员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被困人员在地震灾害中的心理规律,找出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此救援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实现提高地震灾害中抢救被困人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地震灾害;被困人员;心理分析;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6-02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不仅毁坏了家园,破坏了道路交通和通信设施,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且对许多被困人员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阻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保证救援效果,促进灾后被困人员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玉树地震灾害中被抢救的200名被困人员作为测试对象,其中男女各100人。被困人员资料如表1所示。选用自编心理调查问卷对被困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心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被困时面临死亡危险;是否目睹死亡;是否失去亲人;是否受伤;是否感到恐惧;是否触碰尸体;是否有过被救援失败经历;是否感到无助;是否在被困时产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等。根据对调查问卷相关问题的统计,获取相关信息得出研究结果。

    表1 被困人员基本资料分布表

    年龄区间/年龄被困人员/人数百分比/%10~205226.0021~403819.0041~503216.0051~607839.00总人数200100.00

    除了运用调查问卷外,本研究选取了30名被困后获救人员进行深入交谈,根据个例进行深入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被困人员的心理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如表2。

    表2 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状态被困人员/人数百分比/%恐惧14874.00愤怒2211.00内疚168.00绝望12663.00具有两种以上心理问题10854.00无明显变化42.00总人数200100.003.1.1恐惧心理。恐惧是震后人们主要的情绪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被困人员的安全感以及对已知世界的信任都丧失了,不确定感增强。担心地震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无法再见;害怕救援人员无法找到并成功救出自己。有的被困人员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有人产生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或“听见”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等。这些都会加剧被困人员的恐惧感,并使其始终感觉危险近在咫尺,随时可能发生。

    3.1.2愤怒心理:在地震发生的最初阶段,被困人员会因为无法接受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无法面对自己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事实,感觉上天怎么可以对自己这么不公平,搜救行动怎么这么慢等原因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是一种继发情绪,人们表现出愤怒情绪往往是为了掩盖其背后的悲伤情绪。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易表现出愤怒。

    3.1.3内疚心理:被困人员往往会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大多变现出强烈的内疚。面对亲人、朋友或其他人的死,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助,希望死地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3.1.4绝望心理:被困人员被埋压在废墟中,在伤情严重,难以忍受伤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又无法与外界获得联系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了预期,被困人员往往会产生绝望感。

    3.2 地震灾害对被困人员造成心理伤害的机制:地震灾害对人心理的伤害主要通过直接破坏或中断人们的各种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地震灾害造成心理伤害的机制就是破坏人们各种需要模型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正常的需要模型,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从某个维度考察人的需要时,应注意各种需要都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地震灾害破坏的社会性以及经济的损失性,因此研究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机制就是研究地震灾害对人需要的破坏机制,下面从生理性、社会性层面阐述人的需要模型。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照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需要层次模型。

    (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居住条件、水分、氧气、排泄以及休息等的基本生活条件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地震灾害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人们缺乏食物以及水等各种资源,人们的生理需要受到严重的干扰或中 断。

    (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以及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折磨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倒塌、社会秩序的混乱、各种流言蜚语的蔓延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地震中有人员伤亡,更加引起人们心里上的恐慌。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孩子以及长辈,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之间有深厚的友谊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地震灾害不仅破坏了人们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秩序,而且由于有大量遇难人员,其家庭失去亲人、孩子、爱人以及朋友,从而导致幸免遇难者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灾害心里。

    (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其二是渴望有名誉或威望、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和无助感。地震灾害的破坏力极强,人在地震灾害面前显得非常弱小,不论震前有多高的职位和权贵,也不论你学识有多渊博,地震瞬间把灾区所有的人置于同一位置,有些人的自尊难免受到影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通俗地讲,就是在自己专业上大有作为,成为各专业方面的领先人物,这样才能感到最大的快乐。自我实现必须有求知、求美需要以及其他多种条件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地震灾害恰恰把部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化为泡影,产生灾害心里。

    4 对地震灾害被困人员的心理干预

    通过对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的心理分析,抢险救援人员在进行被困人员的救援过程中应掌握及应用以下心理救援技术:

    4.1沟通技术:沟通技术是一种抢险救援人员在抢险救援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应急心理救援技术,也是最基本的心理救助技术。通过开放式的,简单易懂的提问,获得被救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通过崇拜、暗示以及移情等心理手段,以最佳的救助策略施与被救助者,使其快速减轻或消除行为反应症状,积极配合救援工作的开展。

    4.2疏导技术:地震灾害是被困人员突然遭到心理打击,救援人员运用疏导技术对被困人员进行疏通引导,使其心理畅通,达到快速降低心理压力,恢复自身控制能力的一种心理技术。在实施疏导技术的时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