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0期
编号:12286540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1年第10期
     【摘 要】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82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 结果 :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胆总管Ⅰ期缝合23例,手术操作时间100-200min,平均140min,平均住院时间9.2d(7-13d)。本组无一例胆漏;术后1-2d发生胆道出血2例,经过非手术处理治愈。本组术后6-12月随访无胆管狭窄发生,无胆总管结石复发,效果满意。结论 :通过合理选择适应症和熟练掌握腔镜操作技巧,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腔镜 ;胆道镜;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探查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68-02胆总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多发病,15%-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结石[1],自1991年philip[2]首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术。随着胆管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器械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成为胆总管结石有效微创治疗方法。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共8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 本组82例,男38例,女4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例均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前经过B超、CT、ERCP、MR等检查确诊。本组病例选择要求均为择期手术,无肝:内胆管结石、无门脉高压史、无腹部手术史、无肿瘤史,其中胆总管单发结石40例,多发结石42例,伴发糖尿病7例、高血压9例。

    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全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体位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本相同,采用仰卧位头高足低向左稍倾斜位,建立人工气腹,腹压12-14mmHg。采用4孔法分别于剑突下、脐周、右肋弓与腋前线和右锁骨中线交点下方两横指处置Trocar,引入操作器械。常规探查后先解剖胆囊三角,处理胆囊动脉,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至胆囊管,不切除胆囊寻找胆道,先用钛夹夹闭之,作牵引用,分离显露胆总管,用胆道减压针穿刺胆总管,抽出胆汁后证实为胆总管,从其上段纵形剪开胆总管前壁1-2cm,置入胆道镜于胆管内,观察肝内外胆管是否有结石狭窄或新生物,发现结石,可用抓钳取出或用取石篮套出,对于较细的泥沙样小结石,可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对于结石较大的或结石嵌顿不易取出者,可用碎石钳夹碎后再取出。经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认结石干净,胆总管未见明显炎症水肿者,以4-0或5-0可吸收缝线镜下Ⅰ期缝合胆总管。如果结石较多未能取尽或胆管壁炎症较重,胆总管置入适当型号的T型管,以4-0或5-0可吸收缝线镜下缝合胆总管切口,将T管长臂由右上腹引出,注水检查无漏水后,然后常规切除胆囊并取出,胆总管切口处喷洒生物胶或将大网膜提起覆盖T管周围。于温氏孔处置入腹腔引流管一根另戳孔引出体外,分别固定T管、引流管。

    2结果

    本组8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操作时间100-200min,平均140min,平均住院时间9.2d(7-13d);胆总管Ⅰ期缝合23例;71例一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碎石取石,取净胆道结石,另11例术后分别1~3次不等经T管窦道碎石取石取净结石;术后72h~96h拔除腹腔引流管(连续24h无液体引出,未出现腹膜刺激征);术后3-4周常规经T型管胆道造影,无异常连续夹管后拔管;本组无一例胆漏;术后1-2d发生胆道出血2例,T管引出少量的血性胆汁,给予抗炎止血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本组术后6-12月随访无胆管狭窄发生,无胆总管结石复发,效果满意。

    3讨论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的肝胆疾病之一,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占有较高的发病率。传统的开腹手术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不便。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是近年来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另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该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率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近似,但对肝内胆管结石基本无效,而且逆行感染、胰腺炎、肠功能紊乱并发症较高[3],而且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需行两次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随着胆管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新型器械的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满意。有学者[4]认为LCBDE是目前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作为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要求术者既有丰富的胆道外科手术经验,又能熟练掌握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操作技术,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3.1 病例的选择 :手术的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前病例选择,我们总结LCBDE手术适应症为:①原发性或继发胆总管结石诊断明确;②B超、CT及术中胆道造影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尤其肥胖、高血压、不能耐受开腹者;③胆管内径>8mm,无囊性扩张;④胆总管内结石应小于2cm,结石个数不能太多;⑤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无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无mirrzzi综合征,无胆管狭窄,无LC的禁忌症。LCBDE手术禁忌症:①医生无熟练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的操作能力或没有熟练的LC技能;②经多次胆道手术,腹腔粘连严重者;③肝门部解剖异常者;④患者情况不稳定,不能耐受气腹者;⑤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多发巨大者。

    3.2手术操作要点:

    (1) 术中造影的必要性 经胆囊管造影已逐渐被我们重视,术中发现胆总管明显增粗,直径大于10mm、胆总管张力较高;胆囊管直径增粗,B超提示胆囊内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既往有梗阻性黄疸病史等应行经胆囊管造影。

    (2) 胆总管切开部位 牛军等[5]报道,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上方约0.3cm,下方0.8cm,各有一横行小血管,期间为无血管区。我们选择胆总管切开部位在血管相对较少处,便于止血,先切开胆总管浆膜,再电凝胆总管前壁血管,以尽量缩小胆总管的热传导损伤范围,若发现较大的血管应尽量避开,也可在血管近侧丝线结扎。

    (3) 胆总管T管引流与Ⅰ期缝合的选择 LCBDE是否留置T管引流是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的讨论热点,结合文献,我们认为胆管扩张者留置T管主要目的在于引流炎性胆汁,有利于胆道感染的控制和便于术后胆道镜检查及清除胆道残石,很好地预防胆漏并发症。Ⅰ期缝合与留置T管引流治疗相比较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操作容易、术后恢复较快[6],对于不放置T管引流Ⅰ期缝合,我们认为应以下标准:①初次发病或反复发作次数不多,病程不长,非急性发作期内的胆囊结石伴胆管结石的患者;②胆总管内单枚结石或结石数量较少及泥沙样结石,胆总管无明显炎症;③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行术中胆总管造影阴性者;④胆道镜证实肝内、外胆管内无结石残留,胆总管下段通畅无狭窄;⑤手术时未对胆总管反复探查、刺激不大者,胆总管探查缝合后无张力或张力不高。

    3.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 胆漏 我们预防胆漏的经验:T管的短臂不能过短;缝合针使用无损伤的针线,针距1.5-2.0mm,间断缝合;缝合后T管注水检查有无漏液;缝合处可喷涂医用生物凝胶,用大网膜粘贴;腹腔内T管要有一定弯曲度,皮肤处应双线固定;拔管时间应长于6周以上。

    (2) 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常见原因一般为反复取石器械对胆管的损伤,因此,胆道取石时应轻柔,最好胆道镜下取石,以减少对胆管的副损伤。

    (3)残石与胆管狭窄 对于胆管残余结石处理,术后可经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结石大时可通过液电碎石后取石;缝合胆总管时边距不要过大,对于切口出血大多数纱布压迫止血,减少对胆总管的电凝可预防胆道狭窄。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选择适应症和熟练掌握腔镜操作技巧,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4.

    [2]Jonsin AG. Proximal gastril vagotomy does it have a place in future management of pepticulcer [J]. World J Surg ; 2000,24

    [3]牟一平,牟永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3):168-169.

    [4]Lien H H, Huang C C, huang C S, et al. Laparoscopic commom bile duct exploration with T-tube choledocho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 [J]. J Laparoscopic Adv Surg Tech A, 2005;15(3):298-302.

    [5]牛军,杨庆林,电视腹腔镜胆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3:10(1):9-11., http://www.100md.com(李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