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81453
“走神”让人更具创造力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2年第4期
     我们很容易将“无聊”或“心不在焉”贬损得一无是处。从表面上看,人若处在这种心理状态,就好似死水一潭,心灵也仿佛槁木死灰般麻木。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将其描述为“心灵的撒哈拉”——片认知的沙漠,自“在卧室醒转,睡眼惺忪,望向天地交界”(Listening to Boredom,2005)发其滥觞。此刻,时钟的指针似乎停滞,意识之流缓慢如滴水。我们的思想不在此间,游移别处。然而,布罗茨基又写道,心不在焉以及其他与之相似的状态,都能够转化成为激发灵感之利器。(“心不在焉,如同窗口。”“若其敞开,切莫合上,而要任其大开。”)

    走神的科学研究

    布罗茨基说得没错。但奥妙并不在于心不在焉本身,而在于它是如何促进我们思考的。当人们为单调乏味所包裹,他们的大脑活动就会自动进入一种特殊的认知状态:“走神”(mind-wandering)。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效率的现代社会里,走神常被贬为懒惰——一种“懒得去思考”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认为“走神”是一个体现“婴儿期思考”的例子。)它是拖延症的标志,与生产力绝缘。

    但近年来神经学家已经戏剧化地颠覆了我们对于“走神”的看法。一方面,研究显示我们走神的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远远超乎想象。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和马修·基林斯沃思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其精彩的论文,证明了我们是如何频繁地掉入我们自己头脑里的这个名为“走神”的兔子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