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09年第12期
编号:12049064
肠痹性泄痛病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09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 R597+.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62-01

    1 病名辨析

    腹泻、腹胀、腹痛常同时伴发出现,但在病机相同情况下,它们却分别散见于“内科学”的不同疾病名目之下。西医所谓之小肠、大肠、结肠、直肠等的慢性炎变,无论其感染、过敏或溃疡,以及功能改变(紊乱)等,它们都存在不同程度泻、胀、痛等表现。诸如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克隆病(旧名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或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小肠吸收不良及其综合征、盲袢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腹外科手术后肠道功能紊乱、部分局灶性肠粘连、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粘膜脱垂症等(以下简称肠系疾病),都应归属肠痹性泄痛病。腹泻,中医名目繁多,《内经》有以“泄”为名的飧泄、洞泄、濡泄、注泄、瘕泄、注下、肠癖(痢疾)等称谓;《难经》五十七难有:“泄凡有五,其名不同”,“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显然后三者系后世所称之痢疾。张仲景把泄泻称“利”或“下利”,痢疾则称“热利下重”或“下利便脓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40 字符